正文/1425字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2025年饲料鳜养殖进入高速发展期,养殖区域将进一步从广东扩散到安徽、湖北、江西等全国多地,形成“南苗北养”的产业格局,今年养殖量有望达到10万吨饲料鳜产业的快速发展标志着中国水产养殖从“资源红利”向“技术红利”转型。


鳜鱼,俗称桂花鱼,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传统淡水名鱼之一。然而,长期以来,鳜鱼养殖面临一个核心难题——其终身以活鱼为食,导致养殖成本高企、病害风险大、规模化受限。据统计,传统养殖模式下,1亩鳜鱼需配套4-5亩饵料鱼,饵料成本占比超60%,且活饵易携带病原,病害防控难度极大。这一现状制约了鳜鱼产业的发展,也让其成为“小众高价”的代名词。

近年来,随着饲料驯化技术的突破,这一局面正在被改写。技术进步让饲料鳜养殖成本降至20元/斤或以下,较传统模式降低30%以上,为产业爆发奠定了基础,这种产业变革正从区域向全国扩张发展。业内认为,随着各方面的技术不断提高和突破,饲料、动保、种苗板块都存在改进的空间,养殖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未来鳜鱼塘头价25元/斤将是一种常态。


饲料鳜养殖给行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首先,饲料鳜养殖无需配套饵料鱼,节省土地资源60%以上,降低劳动力成本40%。

其次,人工配合饲料的稳定供应消除了活饵季节性短缺的风险,2024年广东地区3-6月饵料鱼价格同比下降25%。再者,标准化养殖模式推动病害防控体系升级,2023年珠三角地区鳜鱼病害发生率较传统模式降低50%。

更重要的是,饲料鳜的规模化生产为产业深加工打开空间,其高蛋白、低脂肪的特性契合健康消费趋势,未来或可开发速冻、罐头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尽管前景广阔,饲料鳜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苗种供应目前全国饲料鳜苗种年供应量不足千万尾,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且苗种驯化技术尚未完全普及,部分地区成活率仅60%。

其次,病害防控仍是难点,弹状病毒、蛙虹彩病毒等病害频发,需加强疫苗研发和养殖管理。

此外,市场认知度有待提升,饲料鳜与活饵鳜的价差从4-5元/斤缩至1元/斤,但消费者对其品质仍存疑虑。

展望未来,饲料鳜产业将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技术深化,全基因组选育、智能投喂系统等技术将提升养殖效率;

二是标准化生产,广东、湖北等地正制定饲料鳜养殖标准,推动品牌化发展;

三是区域协同,长三角、珠三角与中西部产区将形成“技术+资源”互补格局。随着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业内预计2030年饲料鳜产量有望突破百万吨,占鳜鱼总产量的30%以上,成为水产养殖业新的增长极。

饲料鳜养殖的爆发,不仅是一条鱼的“逆袭”,更是水产养殖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的缩影。这场技术革命正在重塑产业格局,为养殖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水产品。在政策、科技与市场的共同推动下,饲料鳜或将书写中国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转载声明

来源:本文版权属于南方农村报 、农财宝典 大国渔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郑燕云

水产人为“大国渔业”加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