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分节气,王诚决定跑一趟章丘,那里有正在萌芽的蛋白桑,以及吃桑长大的本土黑猪。蚕吃桑猪吃粮,本土黑猪为何爱上蚕的“菜谱”?这是山东省农科院优质猪肉标准化生产技术及营养调控研究项目成果。

王诚,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副研究员,山东省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省综合试验站站长。去章丘这条路,他已跑了4年。

3月14日,春阳高照,记者跟随王诚看他的“桑香猪”。车行至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远远见到蓝天映衬下的巨型“粉色大猪”,呆萌可爱。这是济南源虎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南源虎)的标志性建筑。


王诚站在一大片蛋白桑中。(资料图)

走进“粉色大猪”大猪的“胸部”,5位工人在分割猪肉。王诚轻车熟路,绕着肉案“转圈”,看颜色,试弹性,测脂肪。“肌红蛋白丰富,肌内脂肪能达到5,背膘不足3厘米。” 王诚指着测试的背对长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把专业术语“翻译”成记者听得懂的语言。即,外脊色泽红润类似牛羊肉;肉间有雪花状脂肪,肌内脂肪能达到5%以上;背膘厚度控制在3厘米以内(正常黑猪背膘7-10厘米)。

不远处的种植区,一大片半米来高的“灌木丛”还未返青,在晒着太阳 。“这就是蛋白桑,源虎黑猪的口粮,粉碎发酵后可以替代很大一部分豆粕和粮食。”“济南源虎”总经理王元虎说。

“济南源虎”在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文祖街道黑峪村都有养殖基地,总占地2000余亩,拥有能繁母猪500余头,年出栏近万头育肥黑猪。

“添加了蛋白桑的黑猪,雪花肉变多,背膘变薄。” 王元虎说,蛋白桑可替代部分豆粕和粮食,每头猪养殖成本降低40-80元,平均增加利润60-70元。这对于他们这样规模的黑猪农场来说,是个很大的数字。目前,养殖基地种植蛋白桑100余亩,基本满足自家养殖场的需求。

“黑猪养得‘香’有两个标准,一是消费者吃到的肉‘香’,二是养殖户收益‘香’、有钱赚。”王诚介绍,猪肉香不香,国际上公认的评价标准中,肌内脂肪含量是重要指标之一。在我国,猪肉肌内脂肪含量3%以上,被称为优质猪肉,这样的肉吃起来就很香。日本鹿儿岛黑猪肌内脂肪能达到5%,成为猪肉中的“奢侈品”,每500克售价达300元人民币,养殖户很赚钱。山东莱芜黑猪肌内脂肪含量远超过鹿儿岛猪肉,为5%-10%,但养殖户收益并不高,原因在于本土黑猪背膘过厚(7-10厘米),料肉比低。

2019年开始,在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开始在“济南源虎”进行优质猪肉标准化生产技术及营养调控研究,即对黑猪进行“身材管理”:一是增肌。运用高蛋白低能量饲料,控制肥膘。正常情况下,商品猪在生长阶段饲喂地源性饲料加发酵豆粕。试验中,项目团队用蛋白桑替代一部分豆粕和粮食,让黑猪摄入的蛋白质比例增加,实现增肌减膘;二是增脂。育肥出栏前两个月,采用“出栏倒计时配方”饲喂高能量低蛋白日粮集中囤肥。这时候的黑猪肌肉饱满,增加的脂肪分布在肌肉间隙,形成雪花肉。

具体执行过程中,团队设置了更多标准化参数。比如,圈舍采用半开放式,猪均占地3平方米的运动场,有适当活动空间,但又不至于跑成“肌肉猪”。

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于2020年12月举办瘦肉型猪品评会,于2022年1月举办鲁莱黑猪猪肉品评会,包含牧草、疫病、育种等各专业的全国专家共30余人, 测定和品鉴结果为,“肉色明显改善,口感细腻,风味浓郁醇厚。”四年来,数据越来越丰富,试验还在进行中。

今年,王诚和团队成员将继续以一组80头的黑猪做蛋白桑试验,分成8组,一组不添加,其余的组按20%的比例添加,对前期试验结果进行验证,最终得出优质猪肉标准化饲喂方案,形成 “桑香猪”品牌。


2022年1月举办的鲁莱黑猪猪肉品评会。(资料图)

标准化,是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多年试验所追求的目标。王诚介绍,规模养猪,大量出栏育肥猪要有标准化方案,比如,饲料成分配比、饲喂天数、圈舍条件、活动空间等,数据基本固定,规模养猪的猪肉品质才稳定。广东的“一号土猪”采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据了解,与普通蚕桑不同,试验用的蛋白桑是省农科院经人工杂交培育、草本化栽培,获得的高蛋白地杂交桑树,也称草本桑、大叶桑、蛋白桑等,蛋白质含量达20%,“像割韭菜一样”,一年可以收三四次,年均亩产量达8吨以上。用作莱芜黑猪的饲料,可大幅节约成本并控制肌内脂含量和背膘厚度。它在生长过程中消耗的粪污是麦子等农作物的五至六倍。

目前,陆续有莱芜等地的黑猪养殖场准备引进蛋白桑。但由于添加蛋白桑需要种植用地和粉碎发酵设施,一些养殖户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正与部分饲料企业对接,准备生产颗粒状蛋白桑饲料,满足更多养殖企业需求。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刘秀平 通讯员 徐敏丽 王怀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