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No.250


谈《战争与和平》

金 庸

(接上文)

“理想的改编应该是怎样?”

据我个人的意见,合于理想的改编,应当是抽取这部巨作中的精华,重新编整,融化为一个戏剧性很强的完整故事。凡是娜塔霞、彼埃尔、安德雷等人的恋爱、激动、思想转变等等,都要与拿破仑侵入莫斯科及败退这件大事有密切联系。如果没有明显关系的情节,即使是非常精彩,也应该毫不可惜地删去,以免头绪纷繁。随便举一个例子:

托尔斯泰描写彼埃尔的妻子爱伦和爱伦的哥哥安那托尔,把他们当成是俄国上层腐化贵族的代表,用以反衬一般人民的坚苦与英勇。电影中把这两个人单纯表现为对爱情不忠、行为放荡的角色,显然是没有把握到作者深刻的社会意义。原作中爱伦的客厅是宫廷贵族们的集中地,当法军攻进了国境的时候,这些人还是满口法国话,说法国人如何有文化,拿破仑如何伟大等等。用电影来表现对比是最容易也是最有力的。如果在描写这群无聊腐化的人之后接着描写战场上的惨况,描写商人怎样放火烧掉自己的商店以免资敌,街头人民怎样与法国人打架,伤兵们如何愤慨,工人群众怎样打死卖国贼奸细,等等,再描写朝臣们怎样勾心斗角,爱伦等这些人怎样穷奢极欲地饮宴跳舞、怎样在豪华的戏院中看法国戏,等等(这些全是原作中所有的),那就很清楚地表达了原作的精神,爱伦这个美女在电影中就发生重要作用。

“安德雷与彼埃尔这两个人表示什么?”

有些批评家指出,这两个人代表着托尔斯泰自己的两个方面,他性格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方面。安德雷头脑清醒,意志坚强,有非凡的天赋智慧,漂亮而精明强悍,为了权力与荣誉紧张地行动。他极能自制,内心热情充沛。不过他也有贵族的傲慢和固执。彼埃尔和他截然不同,他是肥大而难看,行动笨拙,精神散漫,好脾气,意志薄弱,常常走到道德堕落的地步(生了个私生子),但在清醒之后,集中了精力去探索人生的意义。他热衷于宗教,后来又全盘地接受了宿命论与不抵抗主义,最后接近十二月党人的思想。他动荡不定的精神反映出他是在努力追求真理,然而没有获得确定的结果,这正是托尔斯泰本身的经历。

两个人都爱国,与腐朽贵族的生活不能调和;都是站在地主的立场而试图改善农奴的生活,然而没有成功。两个人是纯洁而崇高的人,相互间有很好的友谊,而且,两个人都爱着娜塔霞。


1956年电影《战争与和平》剧照

“娜塔霞是怎样一个人?”

托尔斯泰的夫人在结婚以前曾写过一部小说,主角是她自己与她妹妹塔妮亚。她把书中的塔妮亚改名为娜塔霞。托尔斯泰后来写《战争与和平》,娜塔霞就是以塔妮亚为模特儿的,这是托尔斯泰写得最生动的女性。一般说来,少女的个性并没有充分发展,除了描写她的天真活泼之外,很难做深刻的刻画。然而娜塔霞不但温柔甜蜜,而且心地良善、感觉敏锐,有时孩子气,有时又有母性的慈爱。最主要的,她是一个纯朴的俄罗斯姑娘,她热爱俄罗斯人民、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文化,对于上层贵族社会的法国化完全不能接受。

柯德莉夏萍演这角色确实很动人,她把娜塔霞演得很可爱,同时有强烈的个性。

有人对于她爱情的不稳定不能理解。为什么她忽然爱上那个花花公子安那托尔呢?这不是她性格中的一个大缺点吗?在原作中,娜塔霞在做小姑娘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情人保理斯,而她与彼埃尔结婚后,变成了一个啰嗦、相当庸俗、只注意儿女、常常没来由地妒忌的妇人。我觉得这是托尔斯泰忠于生活的描写,是他艺术上伟大与深刻的地方(王智量先生在发表于《文学研究集刊》上的文章中认为,这是由于托尔斯泰轻视女性的反动思想作祟,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在那个时代,一个可爱的少女与地主贵族结婚之后,极可能慢慢变为庸俗而没有光彩,这是真实的生活。同样的,当她在性格还不稳定的时候,也可能受坏人的欺骗,这也是真实的生活。不过电影没有那样多的篇幅来详细描写她性格的成长发展,来刻画她的心理过程,不提她的将来是好的,不提她小时候的保理斯也是好的,甚至,安那托尔引诱她私奔的情节虽然重要,但因为电影要处理的事情太多,我想这个情节也还是删去了的好。因为说了这个事件而不去表现前后各种微妙曲折的关系,就无可避免地损害了娜塔霞的性格。

“拿破仑和库图索夫”

托尔斯泰认为,历史是由命运决定而不是由人决定的,在大会战中,法俄双方总司令所有的命令根本都没有被执行。他认为拿破仑愚而自用,库图索夫相当的老朽而无能为力。但另一方面,他又描写库图索夫怎样鼓舞着军队的士气,指出战争的胜负不是决定于军力、武器、阵地,而是决定于士气。因为法军军心不振,而俄国举国一致地要决一死战,终于拿破仑被打败了。电影根据托尔斯泰的理论而描写这两个统帅,以致拿破仑固然骄横庸愚,库图索夫也没有显出他英明决策、忍辱负重的一面。原作中有一个场面是写得极好的:拿破仑趾高气扬地发号施令,而库图索夫却在简朴的农舍中召集将领开会。一个六岁的农家女孩在火炉边望着他们争辩,她同情“爷爷”(库图索夫)而反对“长袍子”(一个贵族将军),因为“爷爷”曾慈爱地给了她一块糖。撤出莫斯科的讨论通过这小女孩的眼睛而展示出来,显得十分的动人。电影中仍旧有那女孩,但丝毫不起作用,没有让观众接触到库图索夫性格中那种深厚、纯朴,和农民十分接近的性格。


1956年电影《战争与和平》剧照

“战争场面”

电影的战争场面十分巨大,波罗既诺之战中法国骑兵的冲锋尤其辉煌,渡口法军的拥挤也表现得令人惊心。主要的缺陷是没有表现双方士气的对比。如果国泰戏院重映一下苏联片《大败拿破仑》,其中的战争场面不论规模、战斗的激烈程度,对战争解释的正确等等,都胜过本片。观众们可以拿来对比参考一下。

“总的评价怎样?”

尽管指出了不少缺点,但我仍旧以为这是一部相当好的影片,与西欧与美国一般影片相比,甚至可以说是极好的。它很忠实于原著,虽然改编得不十分理想,然而与托尔斯泰原著是相当接近的。它显得有点混乱,但俄国人民英勇抗战以击败侵略者的史事,还是在银幕上颇为动人地、大规模地表现出来。

导演处理得很平稳,虽然,有些场面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突然中止了,毛病就在于只求根据原作而造成了电影艺术上的缺陷。摄影精彩,彼埃尔与人决斗那一场景,尤其是杰作。

除了夏萍外,亨利方达也是很好的。夏萍在大战之后没有什么改变,这是一个缺点,在原作,彼埃尔在战后与她相遇时根本不认识她了(这更有戏剧性,更表现了战争对人的影响)。米路花拉似乎缺少了一点光彩。

1957年3月19日

(完)


作家出版社倾力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金庸散文》

金庸 著

作家出版社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2025年,作家出版社为读者准备了这些好书

《在 或不在》:“最美的书”到底有多美

新书推荐 | 《大海风》: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渔业史与航运史


排版:邓 宁

编辑:祁创祎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