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以丑为美、流于低俗的创作倾向如一股浊流,正逐渐侵蚀着文学这片神圣的领域。这种现象不仅背离了文学的崇高使命,更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与审美素养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亟待我们予以深刻批判与反思。

一、对人性阴暗面的病态聚焦

一些当代文学作品过度聚焦于人性的阴暗角落,将自私、贪婪、暴力、色情等丑陋元素当作创作的噱头与卖点。在某些所谓"写实"的小说里,对人物的刻画充斥着对其最不堪一面的细致描绘,毫无保留地展现人性的恶,却不见一丝善良与美好。例如,贾平凹的《废都》中对庄之蝶与多位女性的暧昧关系进行露骨描写,将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异化为肉体欲望的狂欢;余华的《兄弟》以荒诞笔触展现文革时期的暴力场景,将人性扭曲极端化处理。更值得警惕的是网络文学领域,如《侯卫东官场笔记》等作品将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潜规则包装成职场生存智慧,某都市言情小说甚至以"总裁文"的名义美化职场性骚扰。

二、审美价值体系的严重扭曲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真正的美应该是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当代文学中这些以丑为美的作品,却完全背道而驰。它们以扭曲的视角,将丑陋当作新奇独特的事物来展示,让读者沉浸在消极、压抑的氛围中,逐渐丧失对美的感知能力。法国作家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的确描绘了都市丑恶,但最终升华为对现代性的哲学思考;反观某些中国作家,如阎连科在《炸裂志》中对GDP崇拜的夸张描写,将社会发展异化为数字狂欢,却缺乏应有的批判深度。这种创作倾向使得文学沦为感官刺激的工具,如某"疼痛青春"小说将校园暴力、堕胎等话题当作卖点,销量突破百万册却引发青少年模仿潮。

三、社会价值导向的潜在危机

文学的价值在于它的教化功能,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向读者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但低俗的文学作品却无法承担起这一重任。这些作品中充斥的不良内容,容易使读者尤其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形成扭曲的价值观。例如,某网络小说《寒门崛起》将科举制度异化为权术斗争,主角通过阴谋手段上位被包装成励志典范;某"修仙文"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作为核心价值观,此类作品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播,导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更值得关注的是,某些作家为迎合西方"东方主义"想象,如莫言在《檀香刑》中对酷刑的极致描写,在国际获奖的同时也引发文化误读。

这种以丑为美、低俗化的创作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部分作家过于追求商业利益,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获取高额版税,不惜放弃文学的操守,创作一些低俗、媚俗的作品。如某作家团队流水线生产"霸道总裁"系列小说,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另一方面,西方某些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让一些作家误以为打破传统审美、展现生活的荒诞与丑陋就是文学的创新,从而陷入创作误区。

为了扭转这一不良局面,作家们应当坚守文学的底线与良知,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挖掘人性的闪光点,用文学作品传递正能量。如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展现民族苦难时始终闪耀着人性光辉,麦家的《暗算》在谍战叙事中坚守信仰价值。文学批评家们也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对这类低俗作品进行严厉批判,引导文学创作回归正轨。同时,相关文化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文学市场的监管,规范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行,抵制低俗文化的泛滥。

当代文学中以丑为美、低俗化的现象是对文学本质的亵渎,对社会的危害不容小觑。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各方努力,让文学重新焕发出真善美的光芒,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积极的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