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能量+90后自律女生”火遍全网。乍一看标题,大家还以为又是一个关于自律博主分享精致日常的视频。结果点开视频才发现,这里的“90后”并非指大家所熟知的199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而是指那些已经90多岁的高龄老人。
他们的一天日程通常是这样的:清晨6点半,给花草浇水;7点忙着给家人做早餐;10点又开始准备午餐、吃完饭又开始洗衣服......甚至有的人还得去地里干干活,能量满到让众多“脆皮年轻人”直呼自己才是老年群体。
和那些摆拍、偶尔“作假”的自律精致视频相比,老年人的高能量生活充满了温馨、质朴、自然。他们不只干活麻利,最让人羡慕的是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强大的精神内核。
事实上,养老生活也并非沉寂、安静,换个角度来看,他们照样可以多姿多彩,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大家的老龄化焦虑。老年人的生活还有哪些不同精彩?他们的人生态度如何影响众人?
PART1 老年群体也有“亲密饥荒”
为什么技术越发达,联系方式越简单,我们的孤独感越强烈?社交媒体、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在线诊疗等新技术手段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积极/消极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拉进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在《数字化孤独》一书中,因描绘了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亲密饥荒”现象,帮助人认识自身处境和问题,提醒“数字化孤独”背后,人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
本书分年龄阶段讲述科技对于人们亲密关系的影响,但是作者并不完全从批判的角度来谈互联网对于现实中的亲密关系产生的影响。在“老年生存指南”一章中,他指出,幸福的老年生活需要拥抱互联网和高科技。
作者首先指出“社交孤立真的会折寿,甚至置你于死地”。在其看来,社交孤立与孤独不同,“是指缺少社会联系,是一种衡量生活环境的客观标准”。对于50岁以上的人来说,社交孤立是严重的健康威胁,在增加死亡风险方面与肥胖症和吸烟相当。
因此,老去之时,我们不仅应保持身体健康,还需要维系和丰富社交健康。在建立一个多样化的丰富社交网络方面投入的时间,要和你在预防疾病上付出的时间一样多,甚至还要更多。
荐书:《数字孤独》
作者: [美]米歇尔·德鲁因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副标题: 社交媒体时代的亲密关系
原作名: Out of touch:How to Survive an Intimacy Famine
译者: 周逵 / 颜冰璇
PART2 如何做到老而不衰?
你知道吗?大多数人死亡和痛苦的根本原因是衰老,不是癌症,也不是心脏病。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一系列的生物变化会让我们长皱纹、头发变白,也会导致痴呆、心脏病和其他疾病。
然而,治疗衰老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或者炼仙丹一样不靠谱,大多数人对衰老的科学研究也不甚了解。实际上,近年来关于衰老的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惊人的进展,在可预见的未来,治疗衰老的相关药物或者方法进入公众视野、投入市场将不再是梦想。“不老”已经不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关于衰老的生物学研究即将为全人类描绘一幅不一样的未来图景。
在安德鲁·斯蒂尔撰写的《老而不衰的科学》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关于衰老的前沿科学研究,归纳了衰老的十大基本特征,并总结了治愈衰老的四种疗法,帮助我们了解如果用科学方法达到老而不衰,以及如何活得更久但不生病。
荐书:《老而不衰的科学》
作者: (英)安德鲁·斯蒂尔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鹦鹉螺
副标题: 我们为何衰老,又如何实现生命质量的跃升
原作名: Ageless: The New Science of Getting Older Without Getting Old
译者: 张文韬 / 王曦
PART3 他们依然可以畅谈未来
蔡澜,曾与金庸、黄霑、倪匡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拥有电影监制、美食家、专栏作家等多个身份。人老心不老的他,在旅游、主持、写书的同时,仍然充满热情地工作。
在《老了也依然可以谈谈未来》这本书里,蔡澜谈到,既然老去无法避免,那么应该怎样老去呢?他说:“不管你有钱没钱,一件衬衫总得洗净烫直。做得到的话,怎么老都可以接受的,不一定要穿什么名牌。
像在巴黎香榭丽舍,到了秋天,路上两排巨木的叶子变黄,一辆小雪铁龙汽车停下,走下一对穿咖啡色毛衣的老夫妇,在街中散步。一切金黄,和落日统一起来,有多么美妙!”
在他看来,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是好的,所以不必骂年轻人无知,也别嫌老者固执。一切静观自得,得个笑字。老了也依然可以谈谈未来,这是一种闲情,一种境界。
荐书:《老了也依然可以谈谈未来》
作者: 蔡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PART4 哪怕最后也要活得痛快
“无论到了几岁都要积极进取”像是一种强迫症不断对我们洗脑,慵懒、归于平淡的心反而轻松。《活了100万次的猫》作者佐野洋子最后的人生自白《痛快的日子》,好评不断,重版归来。
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佐野洋子健忘的症状愈来愈严重,接着她又发现自己罹患癌症,甚至癌细胞转移被告知只剩下两年生命。在这段看似人生末了的黑暗日子,她写下了她的日常生活,有她对食物的记忆,对各种人、事、物的观察,以及对老年、独居、死亡的种种看法。
但在这本书中,你看不到佐野有一丝消极。有的只是她面对生活与生命的直视和淡然。在面对生存的辛苦和不幸的同时,她以直白而诙谐的口吻展现了对生命的豁达,用淡然与豪爽的笔触,为这最后一步写下精彩痛快的一笔,让人在阅读过程里看见她的豁达,并偶尔会心一笑。
人生很麻烦,但只要吃饱喝足,就可以继续过日子,并且可以过得很痛快。
荐书:《痛快的日子》
作者: [日本] 佐野洋子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博集天卷
译者: 闫雪
PART5 不要温和地走入良夜
变老可能是人生中唯一令人既渴望又害怕的事情。每个人都会变老,但今天的一个小举动,可能让我们和亲人在晚年少受几十年的苦。让人们恐惧的不是溘然长逝,而是无法自理、卧床不起的无尽折磨。
心理学家丹尼尔•J.列维廷也逐步步入了老年生活,有一天早上他发现报纸上的字看不清了,他以为是报社改小了字号,甚至怀疑自己的胳膊一夜之间缩水了。衰老来得如此突然,令他陷入了无尽的思考,也促使他将所思所学与研究成果融汇成一部著作,即《最好的晚年》。
本书从科普的角度为读者讲解晚年的生活是怎样的,老年人会面临哪些困难,让我们以更细致体贴的心态去理解自己老去的亲人;还会介绍与衰老相关的种种科学真相,并帮助我们为防范衰老提前做好准备。此外,作者还分享了世界范围内一些优秀的养老、临终关怀案例,以及一些将晚年过得有滋有味的老人的生活。
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列维廷不仅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还优雅而生动地分享了要如何改变我们的思想和大脑。此外,即使是小的改变也能获得大的收益。毕竟,全球老龄化已无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怒斥光阴的消逝,而非温和地走入良夜。
荐书:《最好的晚年》
作者: [加] 丹尼尔·J.列维廷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从现在开始,为精彩活过100岁做准备
原作名: Successful Aging: A Neuroscientist Explores the Power and Potential of Our Lives
译者: 邝慧玲
佐野洋子在人生最后的告白中如是写道:
“六十八岁的我很闲。
六十八岁了,谁都不会再需要我了。
六十八岁的老太太无论做什么、不做什么,
都没有人会关注。
孤独吗?别开玩笑了。
一想到剩下的日子不多了,
我就会想要把日子过得天衣无缝,
想从前不敢想的事。
然后,我看看电视。”
她恣意、潇洒、无畏也无谓的面对着最后的时光,
却给了我们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老年之路。
事实上,
生活在这个史无前例的长寿社会中的我们,
根本没有可以借鉴或标准的生活方式,
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
因此,如果有可能,
我们诚挚希望所有人,
能在生活的尾声更尊崇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