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书的朋友,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部世界名著——《百年孤独》,还有不少人以读过这本书为荣,似乎读过了,也就彰显了自己的“阅读实力”。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有阅读难度的小说,尽管它享誉世界。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第一次是在百日共读计划中,我读了不到三分之一,便放弃了,因为单是人名就已经把我搞晕了,分不清楚谁是谁,更不明白马尔克斯所描述的故事情节究竟在表达什么。
这一次,我花了4天的时间,大概十几个小时,一边梳理人物关系的图谱,一边阅读,终于读完了,似乎了结了一桩郁结多年的心事。
但读完之后,我依旧没有特别明白这部小说的主旨究竟是什么,虽然这次确实读得很入迷。
一部小说之所以成为名作,必然是有它的独特之处,比如《红楼梦》,我们都知道它是一部通过对宝黛钗三人爱情走向及贵族家庭贾府的逐渐衰落描写而反映封建王朝走向衰亡的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小说。
但《百年孤独》呢?它的主旨应该并不仅仅局限于书名中的“孤独”两个字吧?
我隐隐联想到了一些小说之外的东西,比如文明的演进、外来力量的侵入、战争的荼毒等对一个世外桃源般的部落(最初的马孔多镇确实让我联想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造成的深远影响甚至伤害,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宿命般的孤独与轮回(寓意整个人类的孤独)。于是静下心来,又花了几个小时整理了一下笔记思路,输出了一篇文章,与书友们交流。
01
《百年孤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经典小说,发表于1967年,被视为拉丁美洲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并且是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典范。
小说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几代人在马孔多(地名)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等历程,从族长式人物阿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其儿子、孙子、穷孙子等共七代人,其子孙的命名不断重复自己的父辈祖辈,每个人性格及所经历的发疯事件比如钻进小黑屋里搞研究(不论是炼金还是研究羊皮卷)、发动战争、与自己的近亲恋爱并结婚、面对外来事物(文明不断演进所带来的不同新鲜事物)的不断入侵和影响等,每一代人都有着同一个宿命命题,也就是孤独。
“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
在这个家族里,有人长命百岁,比如乌尔苏拉、庇拉尔·特尔内拉,也有人英年早逝,比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十七个儿子们,他们的第一代人因近亲结婚而惶惶不可终日,生怕生出带猪尾巴的孩子,直到第七代后代的出生,最终还是生出了一个这样的孩子。
整部小说中,充满了离奇的幻想、魔幻的事件、疯狂的场景、大胆的想象,这是在任何其他小说中都不曾有过的阅读体验。
比如患有吃土症的丽贝卡,失眠症的侵袭及传染让大家都彻夜不眠,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被活埋在树下多年最终成了活死人,鬼魂一样的人物梅尔基亚德斯的多次出现,还有一连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雨,连身体带灵魂一同升天的美人儿蕾梅黛丝,还有活了一百多岁的两位老妇,包括最后被蚂蚁活活吃掉的带着猪尾巴的孩子,等等。
至少从文学层面来讲,这绝对是一部让文学爱好者大开眼界的作品,叹服于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诡异又灵动的写作风格。
02
布恩迪亚家族复杂交错的人物关系
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最后生出的带着猪尾巴的小孩,一共是七代人。
这七代人的关系之所以错综复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们的子孙后代的名字都和父辈祖辈的某个人一样;二是他们中很多人是近亲结婚,甚至辈分错乱;三是他们的子孙后代很多,比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单单是在战争期间就和不同的女人生了十七个儿子,而这十七个儿子都叫奥雷里亚诺。
推荐大家在第一次读这部小说时,可以尝试用这个方法,边读边记录,确实会大大降低初读时的困难程度。
家族里世世代代的男人们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以前半段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为代表的冒险派,开拓探险,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同样热衷于外来文明带来的改变,比如何塞·阿尔卡蒂奥。
另一类以后半段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为代表的研究派,痴迷躲在屋子里发明创造,或者醉心于研究,比如奥雷里亚诺。
而其众多子孙也都继承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身上的各种各样的特质,比如:
放纵生理欲望:第二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和第四代奥雷里亚诺第二;
崇尚暴力战争:第二代奥雷里亚诺;
权力无限的统治欲:第三代阿尔卡蒂奥;
实业建设的创造欲:第三代奥雷里亚诺·特李斯特修铁路,奥雷里亚诺·森特诺制冰;
强烈的反抗性:第四代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陷入人类“崇高”劳动中又为重获人权而罢工;
精神寄托的依赖性:第五代何塞·阿尔卡蒂奥依靠宗教寻求解脱;
强烈的求知欲:第六代奥雷里亚诺研究破译羊皮卷。
以上诸多特质,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身上所具有的?
而家族中的男性成员的结局也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死于非命(死于整个男性欲望在现实中的交合,如战争、暴力等),另一种是在不能自拔的孤独中退化,孤独又分为机械制造的孤独(理工学科)和研究家族历史即人类历史书籍的孤独(人文学科)。
家族中的女性成员中,乌尔苏拉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一个灵魂人物,她是一位母亲,一位活了一百多岁并养育了众多子子孙孙的母亲,是整个家族的支撑与延续。
乌尔苏拉讨厌家族男性的暴力精神、权欲、空想、纵欲等消极因素,努力让后代子孙们成为“永远听不到战争、斗鸡、生活淫荡的女人和胡思乱想的事业”的人,虽然徒劳无功。
而家族的后代女性们,也大都继承了乌尔苏拉身上的一些特质。
比如阿玛兰妲的高傲、黎贝卡的野性、蕾梅黛丝的美丽、黎贝卡·蕾梅黛丝(梅梅)的热情,以及蕾梅黛丝·莫科特的纯真善良,都是女性相对男性的特质的承载。
03
《百年孤独》有映射或讽刺什么吗?
《纽约时报》评价说:
《百年孤独》是“继《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有人说,《百年孤独》中有许多深远的寓意,比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人类男性祖先的象征,他以勇敢智慧开创世界,在困境中同恶劣的自然条件搏斗,建设家园,是家庭和社会的支柱,而乌尔苏拉则是人类的始母,具有女性几乎一切的优点,在丈夫退缩脱离男性统治秩序时,她建立了一个与原男性统治秩序有继承性和否定性的女性统治秩序,是世界人类不仅从生命意义更是从秩序意义上的真正创始人。
如果不好理解,其实可以对比一下我国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二者分别是创世之初男性和女性的代表,男性具有开拓冒险的能力,女性则具有繁育后代的能力。
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的身上,便分别体现了这两种能力。
小说中布恩迪亚家族从近乎原始的生活状态到不断遭遇战争、革命、外来新鲜事物和思想观念入侵,再到最后马孔多镇被一阵风吹走归于寂静,则象征了哥伦比亚甚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故事中的战争,也正是美洲反殖民战争的缩影。
其实又何止是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我想,在地球上的任何一片土地上,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类似的情形。
还是说回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如果武陵人最终真的带着太守重新寻到了入口处,桃花源里的人们又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大约与马孔多镇的村民们的经历无二。
小说在“冰块”和“石头”中开始,在一阵风中结束。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近乎绝望地指出:
“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这样的历史象征了孤独,就是“百年的孤独”。
04
《百年孤独》和《红楼梦》的对比分析
恰逢第六遍阅读《红楼梦》,便突然想到了二者之间的诸多关联性。
多代家族:
两个家族都是多代繁衍,人口众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且都涉及近亲结婚。
《百年孤独》中描写七代人的繁衍和发展,中间有很多人出生,也有很多人死去。
《红楼梦》中的贾家也有五代人的描写,从一代的宁国公、荣国公到二代的贾代化、贾代善、贾代儒等人到三代的贾敷、贾敬、贾赦、贾政、贾敏等人到四代贾珍、贾琏、贾珠、贾宝玉、贾环、元迎探惜四姐妹等人到五代的贾蓉、贾蔷、贾兰、贾巧姐等人,也同样有很多人死去。
兴衰演变:
两部小说都描述了家族的兴衰演变,并反映了一定的因果报应、人生无常等哲理。
《百年孤独》中,在战争没有来临之前,马孔多镇一片欣欣向荣,布恩迪亚家族通过不断的努力也积累一定的家族财富,而后受战争的影响以及外来入侵,当然还有家族子孙后代的自我戕害(如斗鸡、好战、纵欲等),最终走向衰落。
《红楼梦》就不必多说了,贾家贵为四大家族之一,财富积累可以用“白玉为床金做马”来形容,最终也是在内因(子孙不肖、荒淫无度、没有上进心等)和外因(牵扯朝廷势力纷争问题)双重影响之下,最终被抄家,落了个“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含沙射影:
两部小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对某一现状进行了讽刺和鞭挞。
《百年孤独》通过对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经历描写,反映了拉丁美洲遭受外来文明入侵的血泪史,比如破坏原生态、驱赶原住民、屠杀工人等恶劣事件。
《红楼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封建时代家族和社会的没落。
孤独主题:
《百年孤独》的主题不言而喻,而《红楼梦》尽管作品本身的主旨并非表达孤独,但孤独又何尝不是随处可见?贾宝玉独自反抗仕途经济和封建礼教的孤独,林黛玉夜深人静独自垂泪的孤独,甚至薛宝钗守寡之后的孤独,比比皆是。
虽然马尔克斯和曹雪芹八竿子打不着,所存在的时空皆不相同,但两部伟大的作品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实在神奇又有趣!
05
关于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我第一次阅读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是莫言的《蛙》,彼时对这一写作手法还不甚了解,通过《蛙》这部作品,又了解到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但没想到真正阅读这部小说,却是十几年之后的事情了。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流派。
其根植于拉美寡头黑暗统治的现实生活中,融汇、吸纳古印第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有益经验,将幻象与现实、神话与现实水乳交融,大胆借鉴象征、寓意、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文学各种表现技巧、手法,以鲜明独异的拉美地域色彩为特征。
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
比如描写马孔多的居民们在失眠病毒蔓延之后都失眠了,不久又患上了健忘症,连日常的生活用品的名字都忘了;于是只好在每件物品上贴上标签,注明名称、用途等。
再比如描写何塞·阿尔卡蒂奥被枪杀后他流出的血从门下溢出的情景:“一道血线从门下涌出,穿过客厅,流到街上,沿着起伏不平的便道径直向前,经台阶下行,爬上路栏,绕过土耳其人大街,右拐又左拐,九十度转向直奔布恩迪亚家,从紧闭的大门下面潜入,紧贴墙边穿过客厅以免弄脏地毯,经过另一个房间,划出一道大弧线绕开餐桌,沿秋海棠长廊继续前行,无声无息地从正给奥雷里亚诺·何塞上算术课的阿玛兰妲的椅子下经过而没被察觉,钻进谷仓,最后出现在厨房,乌尔苏拉在那里正准备打上三十六个鸡蛋做面包。”
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06
关于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
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50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60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
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
2014年4月17日,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以上,就是关于《百年孤独》的阅读总结。
这一次,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读完书就输出读书笔记,而是停了两天的时间之后,才开始动笔,中间又查阅了一些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整理而成,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再次提醒书友们,如果第一次读《百年孤独》读不下去,可以暂时放下,但一定不要放弃,也许只是你们相遇的时机不对。等有朝一日你再次捧起这本书时,我相信,这部伟大的作品一定会带给你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