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篇文章讲的是内心脆弱的心智化理论模型,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在揭露和建构之间。
在精神分析中,揭露指的是分析师真实的还原、揭开来访者的创伤经历。建构的意思通过象征化和隐喻的方式重构创伤。揭露的侧重点在于客观事实,而建构的侧重点在于补全缺失的信息,涉及到了对意义的重新诠释。揭露的缺点在于,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来访者的成本。建构的风险在于分析师可能会虚构或者错构来访者的创伤经历,就是说分析师自以为是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来访者。分析师固执的对来访者提供这样的诠释,就像是父母迫使已经吃饱的婴儿继续吃饭一样。来访者内心的痛苦体验将重新被唤醒,再次回到那个感到无助的情景之中。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揭露和建构之间的边界。揭露源于对来访者潜意识压抑的探索,但是现代研究提示我们,创伤记忆的非线性特征,也就是需要警惕虚假记忆综合征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分析师要质问一下自己,你觉得自己揭露开来的就是真相吗?分析师需要通过来访者的躯体反应、情绪线索和非语言行为交叉验证创伤的真实性,而不是仅仅依赖叙事的连贯性。在引导来访者自主回忆时,要避免诱导性的提问,比如那个时候你是否感到害怕。你可以改为,你当时注意到身体有什么感觉吗?用尽可能开放性的提问,还原来访者真实的生活经历。同时分析师需要避免对某一类素材格外的感兴趣。这会让来访者误认为,这些材料可能代表着重要的意义,从而忽略了另外一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