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迷路者》是作家余华最新编选集,该书展现了余华创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经典小说的幕后故事;从迷茫到寻找出路,呈现一个作家的蜕变与重生以及一份独家的阅读札记等等。

本篇推送摘录了余华点评两位新锐作家叶昕昀和武茳虹——同时也是他的学生——的文章,正如他所说:“我想无论是写作还是人生,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对于每位写作者来说,写作如人生,你得前行才能摸索出方向。


余华/著,新经典文化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不失时机但不急功近利

叶昕昀是一个对自己的写作和作品有些刻薄的人,我们在讨论这个小说集的目录时,她不想把《慈航》和《乐园》收入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她觉得这两篇小说不够优秀。我觉得可以放弃《慈航》,因为《慈航》与整个小说集的风格有冲突,但是《乐园》应该在里面。

我认为她低估了《乐园》的价值,家人之间的冷漠在她笔下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重要的是冷漠在她的叙述里不是僵硬的,温情在冷漠里时隐时现,从而让冷漠显得生动和真实,尤其是真实,因为冷漠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故事的角度说,通常情况下母亲和女儿各自失去儿子,会让读者感到过于巧合,在《乐园》里没有这个问题,成熟的叙述可以去抹平、填补和消解故事中的不合理因素。《乐园》虽然是叶昕昀最初的写作,可是她出手就已成熟。况且,《乐园》的叙述风格与这部小说集也是吻合的。

《孔雀》可以说是叶昕昀的成名作,是我读的叶昕昀的第一篇小说,是她建议我先读《孔雀》。我读完后很惊讶,这不是学生的习作,这是一个成熟作家完成的一篇优秀作品,尽管小说里还存在些许不足,但是足够令我满意了。我把《孔雀》发给莫言,请他读一下。我给莫言的微信里说我们学生的作品普遍缺少烟火气,这篇《孔雀》有烟火气。莫言很快读完,他很欣赏这篇小说,他认为小说还有上升的空间,应该好好修改一下。

我和莫言准备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与叶昕昀讨论《孔雀》,我们国际写作中心其他老师知道后,不同意只是我们三个人讨论,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于是有了后来的写作指导工作坊,给一个又一个学生的作品开讨论会,我们开的不是表扬会,是指出学生作品中的不足,这有益于他们的成长。

我把叶昕昀修改后的《孔雀》发给苏童,苏童读完后给我电话说写得好,他的声音很高兴,为我们有这样优秀的学生高兴。之后,《孔雀》在《收获》 杂志的青年作家专辑里重点推出,叶昕昀因此崭露头角。

《孔雀》是一篇宽阔的小说,叶昕昀的描述触及到了不同的社会生活,这是在大约两万字的篇幅里做到的。《孔雀》并非开放结构,开放结构的优点是可以扯进来不同的和不相关的人与事,缺点是稍有不慎就会四散开去,无法追回,一盘散沙。

《孔雀》有着完整的故事,故事的最后还有反转,有反转必然要有之前的铺垫,这些叶昕昀都很好地处理了。里面的人物也就两个,加上父亲的话勉强三个,其他有名字和没有名字的人物都是在杨非和张凡的讲述中顺理成章出现的,没有节外生枝之感。叶昕昀在处理杨非和张凡的讲述时,不是简单地让两个人讲述各自的经历,而是与讲述时的情绪、环境和故事的发展环环相扣。比如张凡当兵时因为抓捕一个毒贩,被毒贩用刀刺瞎眼睛,杨非说毒贩挺狠毒的,张凡都说毒贩没下狠手,要是朝他脖子捅的话,他肯定死了。


青年作家:叶昕昀

叶听昀是一个不失时机的叙述者,她不会放过这只被刺瞎的眼睛。杨非觉得张凡那只假眼挺逼真的,问他是不是马眼睛。因为杨非小时候住在丝厂大院时,一个男孩被鞭炮炸瞎了眼睛,眼眶里装上了马眼睛。张凡摇头说不是,是玻璃的。这个延续性的对话表现出来的是小说的质感,也是生活的质感。

关于假眼的情节还在延续,重要的是叶昕昀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叙述者,上面的对话引出丝厂,然后是以前的生活片断和正在发生的生活片断,叶昕昀对人物状态和生活状态的把握十分细致,差不多六页之后,与假眼有关的情节再次出现,那时候杨非和张凡坐在河边,耐心的景物描写和简洁的忆旧之后,思维时常跳跃的杨非突然问张凡,毒贩扎他眼睛的时候疼吗。

张凡没有马上回答,他看着眼前宽阔的大桥,从前是很窄的桥,他上中学时自习后骑车过桥,借住在大伯家只有三平米的小房间,这个房间之前是他奶奶住的。叶昕昀在这里让张凡引出了他的奶奶,奶奶很安详地死去,“那对陪伴她大半辈子的、长长的玉石耳坠将她的耳朵坠到了底。”张凡小时候问奶奶,你什么时候死?奶奶说耳洞坠到底,就死了。张凡在记忆里结束有关奶奶死去的样子时,感觉当时眼睛被毒贩刺中时,自己的眼睛也坠到底了。然后张凡说,当时没感觉,后来觉得疼。杨非问那个毒贩呢,张凡说被他的战友一枪击毙。

然后李哥出现了,那个击毙毒贩的战友,另一类型的生活开始被讲述了起来。需要说明的是,李哥不是紧接着出现的,是在张凡讲到毒贩被击毙的三页之后出现的。我前面说过,叶昕昀是一个不失时机的叙述者,但她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叙述者。

《孔雀》就是这样的叙述构成的,上面所举例的只是一个方向。小说里还有其他方向,叶听昀不断地写开去,又轻松地写回来,行云流水般的自如,而且描写与刻画准确到位。在这篇不到两万字的小说里,呈现给我们的是远远超过篇幅的丰富。在这样一篇有着完整故事,并非开放结构的小说里,叶昕昀写出了开放性,叙述面向了最大化。这个不是深谋远虑,是写作时即兴的感觉,叶昕昀拥有了小说家十分宝贵的品质,天赋的感觉,感觉指引她以这样的方式写下了《孔雀》,这让我意识到这个学生蕴藏的写作能量。

凭空捏造事实的本领

我们作为北师大文学创作方向的导师,是无法教学生写出优秀作品的,学生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全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但是有一点我们能够做到,就是让学生少走弯路,最好别走弯路。我们自己的写作历程里都是走过弯路的,而且不止一次,这样的弯路往往是写作的起步阶段走上去的,幸运的是我们都走回来了。我们的经验可以让学生起步的时候尽量避开弯路,坚持走在正道上。

苏童在对武茳虹众多的表扬里,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他说:武茳虹听得懂我们的话。这句话看上去其貌不扬,其实是单刀直入,说出了武茳虹是一个领悟力很强的写作者,只要指出她的小说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她马上自我纠正过来,而且往往超出我们的期待,所以我和苏童一致认为武茳虹已经在文学之中了。

现在的武茳虹是一个天赋型作家,拥有广阔的想象力,很好的语言感觉,叙述行云流水。《收获》主编程永新表扬她有奇思异想,我的感觉是她有着在写作中凭空捏造事实的本领,这里的凭空捏造是褒义。武茳虹至今的人生里还没有离开过学校,将来她走出校门,走上社会,摸爬滚打,有时候春风得意,有时候鼻青脸肿,这之后我不知道她会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我对此充满期待。

武茳虹性格里有一种让我深感欣喜的特征——深入,不断深入。她对待文学,对待自己的写作,一直在不断深入进去。有一次,天刚黑下来的时候,我们走在北师大的校园里,一起去西北餐厅吃晚饭,苏童提到她小说中的一个细节可以展开来写,那是她不熟悉的事,所以一笔带过,这又是苏童熟悉的,她因此缠着前导师苏童一个接着一个地追问,苏童详细讲述之后,她还在追问,她要让自己身临其境。她的这种死缠烂打似的追问,换个好听的成语,锲而不舍的追问,也不会放过我这个现导师。

《河桥孝子》是武茳虹第一部小说集,收录了她进入北师大之后写下的十二个短篇小说,这不是她全部的作品,是她挑选出来的。里面的《儿子》,是我读的武茳虹的第一篇小说,正是这篇小说,让我看到武茳虹在写作中凭空捏造事实的本领,她写作时凭空捏造出来的事实,不是胡涂乱抹,不是胡编乱造,她是以证据确凿的方式,步步为营写下来,最后谣言变成了事实。

儿子来的时候并无征兆,他径直穿过街道,旁若无人一般,自然又冷静地敲开了单身汉家的大门。 起先单身汉是感到惊悚的,因为他打开门时看到了一张酷似自己的脸。那人风尘仆仆,正静静地端详着他,或者说他们在端详彼此,这种冰凉的打探让他怀疑是日暮之下的错觉。但那人只是温和,甚至有些谦卑地说,父亲,我是您的儿子。那人好像能看穿他的心思一样。单身汉茫然地说,开什么玩笑,我哪来的儿子?说着他抬头触到了那人的目光,像是想起什么似的,他开始越发语气强烈地否认,我真的没有儿子,更没有私生子。 那人只是静静地站着,他的声音混入了黄昏的钝感,听来尤为肃穆,父亲,我就是您的儿子。您曾经说过在您过寿的日子我要来找您的,为了不让父亲食言,我片刻也没有停歇。我的母亲,他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是白各庄的白寡妇,您不会忘了她吧?

这是《儿子》的开篇,从这个开篇里就能看出来,武茳虹叙述里有一股气势,虽然这样的气势在武茳虹现有的作品里时有时无,这是因为题材和故事不同之后,让武茳虹没有机会发挥出来,但是她拥有了,已经存在自己的账户里了,以后需要的时候她就会取出来挥霍一阵子。况且她还有另外的账户,里面储存的是细腻和敏感。在文学才华方面,武茳虹已经实现财务自由。


青年作家武茳虹

《儿子》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老单身汉一生没有碰过女人,只有一次偷看村里寡妇偷情的经历,就是这仅有的一次偷看,也是匆忙又惊慌。单身汉遭受村里人的嘲讽和寡妇的辱骂,他的自尊受到伤害后吹牛了,虚构了一个白各庄和一个白寡妇,又虚村了他和白寡妇生有一个孝顺的儿子,将来会来为他养老送终。小说开篇就是他虚构的儿子来了,接着武茳虹一步一步写下去,让这个凭空捏造的儿子成为事实中的儿子,并且心甘情愿地让这个儿子给自己送终,让儿子亲手埋葬自己。

我很想在此仔细分析武茳虹在叙述上如何以步步紧逼的方式让单身汉就范的,可是稍作尝试我就放弃了,我意识到要完成这个工作,需要引用大段的原文,而且引用的原文篇幅会超过这篇序言的篇幅。在《儿子》里,虽然有些细节和对话的叙述分寸在我看来存在不足,这个不重要,她在以后的写作中会自觉地逐渐解决。我要强调的是,将不可能写成可能,需要充沛的想象力和扎实的表现力,武茳虹已经拥有这些了,让我高兴的是,在《儿子》这样逼迫似的叙述里,武茳虹时常放松地支离一下,从而增强小说的生活质感。

《萨耶沙漠》是我读到的武茳虹第二篇小说,这是她进入北师大以后写下的第一篇小说,可以这么说,《萨耶沙漠》是武茳虹正式写作的开始。武茳虹来到北师大后出手阔绰,上来就是《萨耶沙漠》。从短篇小说的要素来看,《萨耶沙漠》是那类可以经受挑剔的小说。小说结构既紧凑又松弛,语言准确生动,比喻诙谐独特,尤其是人物状态的描写,冷漠、无奈和孤独扑面而来之后,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状态的模棱两可和没有方向的人生。在这篇小说里,武茳虹控制节奏时的得心应手,让我既欣赏又欣慰。我认为《萨耶沙漠》是武茳虹写作生涯的奠基之作,她写作时凭空捏造事实的本领在这里已是初见端倪,而生活状态的模棱两可和没有方向的人生也是她这部小说集的精神主题。

我无法预测武茳虹将来的写作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甚至叙述风格也可能与现在的大相径庭,但是我相信必有惊喜,因为她的才华已经喷薄而出。虽然在《萨耶沙漠》之后的写作里,武茫虹经历了一些不稳定的时刻,这个不是坏事,是好事,这个证实了武茳虹一直在苦苦寻找文学的自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