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位!”
李正清专家不耐烦地喊道,
声音里透着疲惫。
这里是位于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深处的“京华文物鉴定中心”。
这家老字号鉴定所早已是圈内名声在外,
不知多少满怀期待的古董收藏者,
带着祖传宝贝前来一探究竟。
李正清专家在这里也算是知名专家,
可今天,
他注定要被打脸。
01
你正清今天已经接待了十六个带着“祖传宝贝”来鉴定的人,
无一例外都是些不值钱的赝品。
有人拿着明显是工艺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清代”花瓶,
有人抱着从旅游景点淘来的“宋朝”瓷碗,
甚至还有人拿着塑料做的“汉代”铜镜...
看到这么多历史文物“遭殃”,
李正清只想早点收工回家睡觉。
“师父,
这位……是位出家人。”
助理小王轻声提醒。
李正清抬起头,
只见一位六十来岁的老尼姑站在鉴定台前。
她身着素色僧衣,
面容平静,
手里捧着一个用红布包裹的物件。
不同于那些眼里闪烁着贪婪金光的收藏家,
这位老尼姑目光清澈,
却又藏着一股常人少有的笃定。
“阿弥陀佛,”
老尼姑双手合十,
“打扰了。”
李正清勉强挤出一丝职业微笑:“师太请坐,
您这是带了什么宝贝来啊?”
老尼姑小心翼翼地解开红布,
露出一尊约摸巴掌大小的木雕佛像。
02
一眼看去,
佛像表面磨损严重,
木质呈现出陈旧的暗褐色,
雕工却不算精细。
“师太,
这尊佛像想必是寺里的吧?”
李正清漫不经心地问。
老尼姑微微一笑:“非也,
此像与贫尼颇有渊源。”
李正清接过佛像,
随意看了几眼,
心里便有了结论——这种粗糙的做工,
分明是那些专门骗游客的工艺品。
“大概什么年代的作品?”
他头也不抬地问。
“唐朝开元年间。”
老尼姑语气平静。
这回答差点让李正清笑出声!
站在一旁的助理小王也赶紧捂住嘴巴,
生怕失礼。
唐朝的木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
还能保存得如此完好?
这位师太是把他当三岁小孩哄吗?
李正清深吸一口气,
告诫自己要保持专业素养:“师太,
您知道唐朝距今多少年了吗?”
老尼姑点点头:“贫尼虽不精通历史,
但也知道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
李正清满脸写着“果然如此”的表情:“那您认为,
一件木雕作品,
能在千年风霜中保存至今吗?”
老尼姑不紧不慢地说:“若有缘,
无物不可能。”
李正清开始例行检查这尊佛像。
手感粗糙,
木质看似陈旧,
但那种陈旧感太过刻意,
像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雕刻的细节也与唐代风格相去甚远,
佛像面部表情僵硬,
身体比例失调,
底座的纹饰更是破绽百出。
“师太,
恕我直言,
这是赝品。”
李正清靠在椅背上,
语气里带着“又一个被骗”的怜悯,
“最多是近百年的作品,
做旧痕迹太明显了。”
老尼姑并不惊讶,
只是依然保持着微笑:“李专家如何断定?”
李正清来了精神,
他最喜欢向外行人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首先,
看这佛像的眉眼——唐代佛像眉眼舒展,
神态慈祥。
而您这尊,
眉头微蹙,
这明显是明清以后的特征。”
他指着佛像的底座继续说:“其次,
唐代佛像的底座多为莲花座,
纹饰简洁大方。
而您这个底座纹饰繁复,
还带有祥云图案,
这是清代以后流行的装饰手法。”
说到这里,
李正清已经胸有成竹:“最关键的是木质问题。
唐代能流传至今的木雕佛像极为稀少,
基本都被收入国家博物馆。
您这尊看似陈旧,
实际是人为做旧,
用化学药剂或烟熏处理过的。”
老尼姑听完,
不急不躁地问:“李专家博学多才,
可知眉头微蹙的佛像,
在唐代特定年间也曾出现过吗?”
李正清皱眉,
不喜欢被质疑自己的专业判断。
他语气变得冷峻:“师太,
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判断吧。
您若不信,
可以去故宫博物院看看真正的唐代佛像是什么样子。”
03
周围已经围观了不少人,
有刚做完鉴定的收藏家,
有等待鉴定的客人,
甚至还有几位路过的游客。
气氛变得有些尴尬。
老尼姑轻轻抚摸着佛像,
目光里满是慈悲:“李专家,
佛家讲究缘法。
今日与您相见,
也是一种缘分。”
李正清不耐烦地看了看手表:“师太,
抱歉,
我们这里还有其他客人等着鉴定。
如果您对我的结论有异议,
可以再找其他专家鉴定。”
就在这时,
老尼姑忽然轻轻一笑:“李专家,
你可知贫尼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