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北京,病重的杜聿明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老战友郭汝瑰赶来探视。杜聿明用尽最后力气,紧抓住郭汝瑰的手,眼神中满是不甘与执着,问道:“我最后再问一次,你当年是不是共产党?”
郭汝瑰看着杜聿明,心中百感交集。他明白无需隐瞒,但组织纪律仍在。他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光亭兄,我们只是政见不同。”算是给老战友一个交代。
郭汝瑰率72军起义后,1950年3月到南京军事学院报到,上级把他当起义将领,而非地下党员,待遇甚至不如被俘的国民党11师师长王元直。面对这种情况,郭汝瑰虽委屈却无怨言,只因心中有坚定信仰和使命。杜聿明的问题总让他心里难受,可组织没让他公开身份,他只能默默守着秘密。
1970年,南京军事学院撤编,年过花甲的郭汝瑰回到四川巴县,后又搬到重庆北碚定居。在平静生活里,战争年代的惊险、隐秘战线的坚守,以及和杜聿明等战友的情谊,都成了他难以磨灭的回忆。
杜聿明
1980年4月,郭汝瑰在重庆警备区任职时,向中共中央组织部写信,讲述过往革命经历,表达入党愿望。中组部将信批转给重庆警备区,警备区党委深入调查审核后,批准他入党。1981年,成都军区评他为全区最优秀党员,这位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终于公开身份。
在国民党军里,陈诚、顾祝同欣赏郭汝瑰,杜聿明却一直怀疑他是“共谍”。杜聿明向蒋介石进言,理由是郭汝瑰不近女色、不贪财,还举例说他家沙发带补丁,觉得郭汝瑰清廉得不合常理。但蒋介石不满杜聿明的无端指责,称他多疑,节俭没坏处。蒋介石说的“他们”还包括刘斐,刘斐担任国民党多个要职,因多次战略决策失误被怀疑是地下党,甚至有资料称国民党小兵听刘斐承认过此事。
郭汝瑰
可时至今日,并无绝对的证据证明,刘斐是地下党员,他的老友白崇禧也称:“刘斐不可能是地下党,他生活奢靡到地下党都不敢要他。”
1949年8月,刘斐与黄绍肱等23名国民党军将领在香港通电起义,直至晚年始终在为祖国和平统一不懈努力着。
"穿黄马褂(黄埔)、戴绿帽子(陆大)"
郭汝瑰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在1928年5月,经共产党支部负责人袁镜铭介绍的。
早于大革命时期,郭汝瑰便倾心于共产主义事业,当年在黄埔军校第五期求学期间,就听过萧楚女、恽代英等人的讲座,阅读过李达、陈独秀等人的著作。
郭汝瑰考入黄埔军校参加大革命,是中共秘密党员袁镜铭介绍的,当郭汝瑰知道袁镜铭是秘密党员的时候,就曾强烈要求他介绍入党,但在当时郭汝瑰的哥哥郭如栋是川军将领,考虑到他家庭成分不一般,袁镜铭没有立即答应。
北伐期间,郭汝瑰跟随黄埔军校两个大队随军迁到武汉。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当时消息还没有传到武汉,在武汉黄埔军校实际主持校务的吴玉章,立即安排郭汝瑰提前毕业,到他堂兄郭如栋部,从事兵运工作。考虑到杨森很有可能听从蒋介石命令进攻武汉,郭汝瑰主要的任务是,说服堂哥郭如栋,不要出兵相助杨森,迟滞杨森的行动。
尽管郭汝瑰成功说服了堂哥不要出兵相助杨森,但郭如栋却倒向了蒋介石,没过多久,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后,郭如栋失去了与吴玉章的联系。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袁镜铭,在袁镜铭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黄埔军校
遗憾的是,郭汝瑰在川军滞留三年,并无太大建树,1930年4月,中原混战,蒋介石调郭如栋赴湖北驻防,袁镜铭派人来联系郭汝瑰,希望他率领部队配合红军游击队作战,但因为联络问题,郭汝瑰这一个营反倒被红军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