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书写作时,经常遇到“其他“和”其它“混用的情况,这两个字读音相同,意义相近,关系复杂,使用起来让人十分头疼。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析这两个词。
它、他、她
要搞清“其它”和“其他”,得先搞清“它”和“他”。
“它”是“蛇”的古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它,虫也。从虫而长,像冤曲垂尾形。”南朝顾野王《玉篇》中说:“它,蛇也。”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甲骨文中的“它”字,就是“蛇”的象形。
“它”字后来被假借为指示代词(指示代词是语言中用来指示或标识人或事物的代词),表示“其他”,本义另造新字表示,由“它”加个“虫”旁,即“蛇”。
上古无“他”字。清人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中说:“古无‘他’字,假‘它’为之;后增‘人’旁作‘佗’,而隶变为‘他’。”
古人在“它”的基础上,造出的“佗”字,“佗”的本义是“背负”,《说文解字》:“佗,负荷也。”即“驮”。
同时,“佗”也承担“它”的功能,表示“其他”、“别的”。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佗邑唯命。”
后来,“佗”字渐渐成了死字,我们常见的只有人名“华佗”。
“他”是“佗”的隶变俗体字。隶变即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隶变是现代汉字的起点,汉字的基本形态是在隶变中确定的。
在先秦文字中,“它”字与“也”字非常相像,两者经常出现混写的情况,“佗”字也经常混写为“他”,隶变之后,“他”字取代了“佗”。
“他”字,最开始是用作无定指示代词,即用来指示不确定的人或事物,并不是第三人称代词。我们知道,古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有“彼”、“其”等,并不需要“他”。
到了东汉后期,“他”开始出现“别人”的意思,东晋以后,“他”的意思由“别的”向“别人”转化“,直到唐初,“他”字才真正成为第三人称代词。
要注意的是,在古代,“他”字作为第三人称代词,是没有性别区分的。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的“他”,指的就是女性。
新文化运动之时,受到西方文化、以及女性独立运动的影响,第三人称代词开始细分。
刘半农
鲁迅早期,开始使用“伊”来指代第三人称女性,1918年,语言学家刘半农,新造了一个“她”字,来指代第三人称女性。此举在当时的文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有支持,有反对,但最终赢得了大众的认可。
于是,第三人称代词有了明确的分工:
“他”,指男性,对应英文中的“he”;
“她”,指女性,对应英文中的“she”;
“它”,指事物,对应英文中的“it”。
“其他”与“其它”,还有“其
“他”与“它”,“其他”与“其它”,在古代是经常混用的,到了现代,由于“他”与“它”在第三人称代词中有了明确的分工,已经不会混用了。
但“其他”与“其它”,依然会出现混用的情况。
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其它”只能用来指事物,不能用也指人,“其他”则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
可是,我们依然会经常看到各种文章著作中出现用“其它”来指“其他人”的情况。
更麻烦的是,现在还有了“其她”。
比如要指代一群女性,当然要用“其她”,但是,若这一群人中有男有女,就让人犯了难,一般来说用“其他”,因为“他”原本就是无性别区分的,但由于现在第三人称代词在性别上已经有了固定的分工,让我们一看到“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男人。
“他们”与“她们”,也是这样的情况。一群女人,我们可以用“她们”,一群男女,我们只能用“他们”,但看到“他们”,我们想到的是一群男人。
这使得表达难以精确了。
废弃“其它”
“其他”与“其她”的问题难以解决,但“其他”与“其它”的问题却很好解决,那就是直接废弃“其它”,不用它了。
原因很简单,“其他”的用法,已经完全覆盖了“其它”,“其它”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再者,“其他(其它)”是指示代词,而“它”字,现在已经失去了指示代词的功用,只作为指代事物的第三人称代词使用。
跟“它”不同,“他”字虽然也固定为指代男性的第三人称代词,但“他”依然保留了指示代词的功用,比如:“他山”,“他事”,“他物”,“他人”,“他处”。
因此,“其他”更符合语法习惯。
综上,以后我们行文时,不用再纠结用“其他”还是“其它”了,直接用“其他”,“其它”就让它慢慢消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