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生活不易。
其实很少有人说,读书也不易。
生活中的困惑,基本上都是来自基层大多数,相对容易克服。
每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籍,都出自时代精英之手,要弄懂并不容易。曹雪芹用生命写下《红楼梦》,歌德用一辈子去写《浮士德》,都不好理解。而且,读书必然和读史衔接在一起。你想读《道德经》或《孙子兵法》,肯定绕不开春秋战国。你想读李白或杜甫,就绕不开唐朝。你读四大名著,就绕不开明清。
所以这个世界,感叹生活不易的人多,但克服起来相对容易;感叹读书不易的人少,因为那是真的不易,而且真正读书的群体并不大。
当然读书也很有趣,至少不会让人生显得那么无聊。我读书最初的动机,就是克服无聊或孤独。我的人生起点是皖北乡村,那里并没有读书的习惯,小伙伴们对读书都没啥概念。我的读书动机源自于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我总是想看看河流的尽头、看看草原、看看大漠啥的。所有的这些目标,我在25岁之前差不多就完成了。
当然这里的读书有两层意思:一是在教育系统内往上走,小学、中学、大学这样。我在这条路上走得比较一般,跌跌撞撞到大学毕业。另一层意思是,科学、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类相关经典著作。这条路犹如修行,不讲师承、不讲门第、不讲权谋,学无先后,达者为尊。我在这条路上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初中、高中、大学十年时间,至少一半用在这里。我最爱的其实不是教室,而是图书馆。我的认知中,一个普通的图书馆,足以摄取人类文明之精华。过去二十年一个最不可思议的情况便是,城市更新飞速发展,书店与图书馆却大幅萎缩。如今在城市里找一个正儿八经的书店,相当不容易。
至于我读书的感悟,前一篇文章里提到过,我读书大致有几个维度:
一看,书籍内容本身写的啥。这叫看山似山。看《理想国》,便能锻炼哲学思维与辩论口才。看《鬼谷子》,便能理解纵横捭阖的智慧,有助于理解大国博弈思维。看《悲惨世界》或《安娜·卡列尼娜》,有助于理解那个时代的欧洲。看《平凡的世界》,有利于理解中国的乡村世界。看《阿Q正传》,有利于理解一部分中国人的精神底色。所以读书,总是绕不开历史,不知不觉就会慢慢读史。
二看,书籍背后的作者。每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籍,都有如一部精妙的魔法,其作者都是高明的魔法师,堪称一个时代的脉搏。比方说巴尔扎克,又矮又胖,出身寒微,其实他把拿破仑前后的法国刻画了下来,和拿破仑一样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比方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是最了解东斯拉夫人的人,他的书是理解现在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的利器。比方说泰戈尔,他其实和甘地一样了解印度人和印度。每一个杰出的人物,都与他的时代紧密相连。看着看着,有需要看历史。
三看,书籍和作者背后的历史逻辑与思想内涵。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历史和哲学层面。以李白而论,看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或“天生我材必有用”时,感觉很过瘾;但你有没有想过,只有盛唐才会有李白。看司马迁的《史记》,有趣的内容只是表象,其背后的平面史观思想才是真正的精髓。看历代兵法,看似“正”与“奇”的博弈,其实是“耕”与“战”思想的延伸,从而知晓为什么只有秦能统一中国,理解为什么建国之后毛泽东会说“百代都行秦政法”。
从我的经验来说,读书到最后,必然要弄通历史规律。否则就很难读下去。
我观大多数人的读书兴趣被扼杀,多半就两个原因:
一是被现实生活所迫
二是被凌乱的史学观念所阻
这些困局我本人都经历过。我本是农民出身,处于社会最基层的角落,既没有家学渊源,也没有名师知点;这个起点就注定所有的艰险我要经历一遍。当我尝试着看那些经典著作时,自然也是吃尽了苦头。中学那会儿,曾经有过一波口才热,说什么“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我也跟风去看《鬼谷子》,一开始看得云里雾里,后来补读了春秋战国的历史,才算搞明白是怎么回事。最初接触百家诸子时、接触到西方经典时,基本都是满头雾水;后来都是通过历史知识做补充,才得以通顺。年轻时代,我读书时遇到最大的困惑,是读《圣经》与《古兰经》,里面有很多匪夷所思的内容,却又没能找到相应的历史资料做补充。我所有这些困惑,在写《不被理解的毛泽东》时达到了巅峰。因为涉及到的资料太多了,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
所有这些困惑,在我领悟到立体史观大周期律时,便已不复存在。朋友们可能纳闷:立体史观和读书有啥关系?答案很简单,就是可以把条例脉络理清楚。
按照立体史观大周期律的逻辑,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知识和智慧,均源自于高层级的历史规律运转。
最高层级的历史周期,便是文明的更迭,知识和智慧会迎来最高级别的爆发。以华夏文明为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爆炸,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
道家,以《道德经》为代表,奠定了东方传统哲学的基石。
儒家,以孔孟学说为代表,奠定了东方传统的礼仪与伦理根基。
兵家,以《孙子兵法》为代表,奠定了东方战争哲学的基础。
墨家,以墨子学说为代表,奠定了东方兼爱思想的表达与对技艺的追求。
如此这般,那个时期,也恰好是奴隶文明到农耕文明的转变。农耕文明的两大根系,便是“耕”与“战”。
秦把耕战体系发挥到极致,依托关中平原与巴蜀之地统一了东方诸国。秦的覆灭,我在立体史观大周期律逻辑中,做过推演(和秦处于类似历史角色的样本还有隋、民国、苏联、法兰西帝国、德意志帝国等),这点在《民国梦和民国》中有过介绍。
汉把农耕文明推向第一个高峰。在汉武帝的巅峰时代,诞生了堪称诸子百家最后一家的史家大师司马迁,奠定了平面史观的思想。从那以后,传统的东方思想体系便成熟了,知识创新频次大幅下降。所以大家看,华夏文明的经典著作,根系都在诸子百家那里。如果单独一本一本来啃,大多数人都会半途而废。按照立体史观大周期律,很容易就能把这些脉络厘清,你会发现《孙子兵法》、《论语》、《墨子》、《道德经》、《史记》这些,其实都是同根同源,大幅提升了理解传统文化的效率。
立体史观的逻辑,不仅可以有效解读东方,对西方也是一样。
大家看西方的经典著作,
看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看法国的思想启蒙,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看德国的哲学爆发,如黑格尔的《逻辑学》;
看欧洲的科学爆发,从牛顿到爱因斯坦;
如此等等,会发现其实也很难。但如果把这些通过时间线联系一起就会发现,欧洲的知识爆发主线在十七世纪之后。按照立体史观大周期律逻辑,就是欧洲迈入工业文明的过程促成的知识爆发,就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进入农业文明周期时促成的知识爆发一样。
按照这个逻辑看英国,从牛顿到麦克斯韦,从莎士比亚到达尔文,从瓦特到图灵,从伊丽莎白一世到维多利亚一世,基本上都在工业文明周期的时间线上。也正因为这些人的诞生,让英国占尽了工业文明的先机,从岛国变成日不落帝国。
按照这个逻辑看法国,从拉瓦锡到巴斯德,从费马到笛卡尔,从伏尔泰到雨果,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同样也在工业文明周期的时间线上。他们的共同作用,就是帮助法国快速进入工业文明周期,并提升法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按照这个逻辑看德国也类似,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从爱因斯坦到海森堡,从腓特烈大帝到希特勒,这个时间线,也是德国在工业文明周期的爆发期。
其他诸如俄罗斯、印度、意大利或沙特、伊朗、土耳其,都可以利用类似的思路去理解其文化地缘和历史。
大家想想,是不是通过立体史观的逻辑,就能很容易找到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爆发点,并且读懂他们的名著与精英所做之事?简单来说,读书和读史本质上是一件事。
想要提升读书的效率,必须提升读史的效率。
想提升读史的效率,必须更新对历史的自我认知。从平面史观到立体史观的跨越,就是一次思想认知的革新。
这顺便说几句,网络上我写的《不被理解的毛泽东》内容已经被和谐了,市面上有不少冒充的盗版。我手里有修改完整的《不被理解的毛泽东》电子版,全部六卷,共一百五十多万字。我和一些朋友,前后用了很多年才将其做到阶段性完善。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虑购买《民国梦与民国》纸质版,赠送那些电子书。
《民国梦与民国》系列有几个特点:
1、民国系列算是不被理解系列的补充和升华。有了这套《民国梦和民国》,《不被理解系列》的很多脉络就完整了。
2、它也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中国近代史的画面。
3、它体现了一种崭新的历史观(即立体史观),可以用东方视角看待世界,与以往所有的历史类书籍都不同。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我自己的微店“虚声界”,可直接点击下面的原文链接。
微店地址链接:http://weidian.com/s/899437740?wfr=qfriend
微店二维码扫描: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微信号(15822492371)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