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方(北京城市学者)
陶然亭
清初以来,京城的士人和试子的生活中,陶然亭总被提起。他们宴游于此,诗词唱和、书画相酬,令陶然亭声名远播,并由此名忝中国四大名亭之列。
初版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燕京岁时记》称:“陶然亭在正阳门外西南黑窑厂慈悲庵内,康熙乙亥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中江藻建。”
次年(1907)问世的《天咫偶闻》书中说:先农坛西,有野凫潭,“野水弥漫,荻花萧瑟。四时一致,如在江湖,过之者辄生遐思。”“陶然亭,在潭之南,又名江亭,江郎中藻所建,自来题咏众矣。”
陶然亭一带,就荒野、天然的景致而言,比不上万柳堂;水面的浩渺气势,又不如积水潭。但它与宣南近在咫尺,所以为士人们喜为聚会、吟啸之地。有道是,“宣南士夫宴游屡集,宇内无不知有此亭者。”
或花朝、清明、端午、重阳等节日,或接风、饯行,文酒集会,总之,春秋佳日,宴集无虚。据《藤阴杂记》载,康熙四十七年(1708)春末,年届七旬的五位老京官,在陶然亭曾举行“五老齿会”,并以“人生七十古来稀”为起句赋诗,传为一时佳话。
乡会试后,试子们也多有在陶然亭宴集的。《藤阴杂记》中,作者戴璐说,他的浙江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同乡试子科考试后的陶然亭宴集,已经有四十余年的历史了。戴先生还倡议应京兆试的举子们也来陶然亭宴集。这本书初刻于嘉庆丙辰(1796),上溯40年推算,这就意味着,至少在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归安的试子们就聚会陶然亭,饮酒论文。
据《林则徐日记》:“二十七日,乙亥。上半日晴。辛未(嘉庆十六年,1811)同年季会,集陶然亭,上午偕兰卿赴之。是日会者三十二人,酉刻散。回途遇大雨,抵寓后则雨雹,至晚庭中积水尺余。”那时的北京,天气很有些高原的味道,上午还晴云朗日,下午就瓢泼大雨了。
还有《藤阴杂记》记载“雨中江亭会”:工部汪启淑夏日与工部同人陶然亭会饮,“是日大雨如渑,雨声与笙歌相间,亦春明所罕遇也。翌日记之以诗。”士人们的陶然亭雅集,留下很多诗篇,他们的遭逢际遇、心曲跌宕、人生感悟,尽在其中。
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当代作家金庸的先祖,康熙四十二年进士)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他的《游陶然亭》诗中“谁怜一派萧萧意,我是江南不系舟”为清人陶然亭诗作的代表性名句而广为流传。乾隆二十七年(1762)进士、翰林院编修、“吴中七子”之一的名诗家曹仁虎,则作有“穿荻小车疑坐艇,出林高阁当登山”,被称为绝唱。
士人们的宴游雅集,也引得平民百姓关注。《燕京杂记》中说,春暖花开时节,士大夫在陶然亭饮酒赋诗,继以书画,游人环坐四周,看他们作画。忽然,还有人走出来,拿出事先备好的宣纸上前求画。
清代二百余年间,陶然亭在士林享誉长盛不衰,成为都中一胜。它是士人们的必游之地,也是平民百姓近距离“旁观”士人之地,甚而,还是他们彼此有所交流的场合之一。
能想象到当时的情景:游人怯生生地走上前,捧纸求画;士人与游客交谈两三句,沉吟片刻,挥毫泼墨;所有人围拢过来,看纸上图画渐次出现;最后,题款、钤印,画家把画作捧送游客,游客连连道谢,士人颔首微笑……此后,“江亭求画”在胡同里,就成了有趣的故事,被演绎谈论;在会馆里,或也成为士人们的谈资。
编辑/李喆
排版/王静
微信号|bqtt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