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丁
李白说:“烟花三月下扬州”,而我和我的朋友相约:烟花三月到江西。
这次出游共9天时间,说是到江西,其实还擦边到了安徽黟县、湖北武汉,再回四川成都。
前两天刚刚回到成都,稍作休息,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江西的第一站:南昌——滕王阁。
到了南昌,肯定要去滕王阁。
滕王阁因初唐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满天下,据悉,能背全这篇天下第一骈文者,可以免门票。
当天我们就来到这里夜游滕王阁,夜幕下的滕王阁气势恢宏,流光溢彩。
至于我有没有去背《滕王阁序》免门票,请看下文。
01、
滕王阁始建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它是由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主持修建。
李元婴是李渊成为太上皇之后生下的第22个儿子,从小深得皇室宠爱,身为父亲的太上皇李渊自不必说,已经成为唐太宗的李世民也对这位小弟弟宠爱有加。
长大后的李元婴性格豪放,骄奢淫耻,尤其喜爱大兴土木,歌舞宴饮。
李元婴在贞观十三年(639年),因他的封地在山东滕州,故被封为“滕王”。
他后来调任洪州(今南昌)都督,在洪州任职期间,为满足宴请宾客、观赏赣江风光的需求,同时也为了怀念故地。
唐永徽四年(653年),李元婴在赣江之滨仿照滕州楼阁,建造了这座气势恢弘的“滕王阁”。
最初的滕王阁兼具军事瞭望、宴饮娱乐和文学雅集的功能,以七重飞檐刺破天际,犹如一支朱笔在天地间挥毫泼墨。
02、
滕王阁能够真正名扬天下,得益于“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这篇即兴之作不仅成就了骈文典范,更将中国文人的精神镌刻在了时空的坐标上。
说起《滕王阁序》,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26岁的王勃南下交趾(今越南)探望父亲,途经洪州,恰逢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的滕王阁竣工,于重阳节大宴宾客,王勃也受邀参加。
阎伯屿表面上请众人即兴作序,但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借机捧红自己的女婿吴子章。
背地里,阎伯屿预先准备好了文章,想让女婿假装当场挥毫写文,以此来扬名。
席间宾客心知肚明,都互相谦让,但年仅26岁的王勃却是初生牛犊,当场提笔挥毫,洋洋洒洒写下这篇骈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
阎伯屿起初很是不悦,又不好当场发作。
但当他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绝美的词句时,也不得不惊叹王勃的才华,最终由衷叹服。
我们暂且不论传说的真假,王勃的文采,以及《滕王阁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确是毋庸置疑的。
遗憾的是,王勃写下《滕王阁序》的第二年,27岁的他不幸溺水而亡。
真是英年早逝,天妒英才啊!
据悉,游滕王阁,能一口气背完这首《滕王阁序》者,免门票(门票是50元一张)。
然而,773字,华丽的词藻,丰富的典故,深刻的情感,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骈文”,并非浪得虚名,能够读顺畅、读明白,已是不错,所以我还是乖乖去买了门票。
但是,文章里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等等绝句,不仅描绘了赣江的壮丽景色,更让滕王阁成为中华文学史上的标志性意象,同时,这些文字更是伴随了我们一生。
03、
滕王阁在历史上屡遭战乱、火灾损毁,历经29次焚毁与重建,方才得今天这番模样,它的每一次涅槃,都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我们看到的现存建筑为1989年依照梁思成等人绘制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重建,以宋代风格为蓝本,融合了唐代楼阁的恢宏气势。
滕王阁的现代重建工程堪称文物复活的范本。
工匠们查阅了宋代《滕王阁图》、清代《重建滕王阁志》等古籍,运用传统“大木作”技艺,让消失的建筑在三维空间中复活。
新阁不仅复原了唐宋风韵,更成为古建技艺的活态博物馆。
滕王阁的建筑形制暗合“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主阁高57.5米,暗合“九五至尊”的阳数之极;三层带回廊的设计,对应着“三才”之说;十二檐角指向二十八星宿方位。
这些数字密码中,暗藏着古人“象天法地”的营造哲学。
木构件的榫卯结构,阁内藻井的如意云纹与檐角的鸱(chi)吻相映成趣,当阳(灯)光穿透万字棂花窗,在青砖地面投下流动的光影时,让人产生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这座楼阁如同文化磁场,吸引着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留下墨宝,他们的诗文在阁中交织碰撞,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场域。
当我们这些游客们抚摸着那些斑驳的诗碑,指尖划过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千年文脉的律动啊。
如今的滕王阁,它不仅仅是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更因《滕王阁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至今仍是南昌的地标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我们去的那天,滕王阁人流如织,游客多得令人怀疑人生,看来,大家对这座古建筑都充满了好奇与敬畏啊!
话说,你去过滕王阁吗?感觉怎么样?
(图片来自作者手机拍摄)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作者:丁丁,专注为您带来影视、小说、人物的情感解读。喜欢旅游、做美食、烹茶,希望用温暖的文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书写自己的慢时光。
学习和成长是一件终生的事情,愿与你同行,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转发、关注作者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