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可能都听说过:0~3 岁是宝宝预防近视的关键期,也都听过「远视储备」这个词。
但它到底是什么,和近视又有什么关系?「远视储备」真的是越多越好吗?
01什么是远视储备?
远视储备是指儿童眼球发育过程中保留的生理性远视度数。
原理:新生儿眼球较小,眼轴较短,光线会聚焦在视网膜后方,形成生理性远视(类似自带“远视存款”)。
消耗过程:随着孩子长大,眼轴逐渐增长,远视度数逐渐减少,最终趋于正视(正常视力)。若远视储备过早耗尽,眼轴继续增长则会发展为近视。
02为什么要关注远视储备?
1.预测近视风险:远视储备低于同龄正常值,提示未来近视概率高。
例:6岁儿童远视储备仅+0.50D(50度),可能很快发展为近视。
2.指导干预时机:早发现储备不足,可通过调整用眼习惯延缓近视发生。
3.避免盲目乐观:部分家长误以为“孩子视力1.0就是正常”,实际可能已消耗过多储备。
03如何检查远视储备?
需通过专业眼科检查,主要方法包括:
1.散瞳验光(睫状肌麻痹验光)
原理:使用眼药水(如阿托品、环喷托酯)放松睫状肌,消除调节痉挛,暴露真实屈光度。
适用人群:儿童青少年(调节力强,易隐藏真实度数)。
注意事项:散瞳后6~8小时可能出现畏光、视近模糊,属正常现象。
2.眼轴长度测量(AL)
原理:通过光学生物测量仪(如IOLMaster)精确测量眼轴长度(角膜到视网膜的距离)。
意义:眼轴增长过快(如每年>0.2mm)提示远视储备消耗加速,需警惕近视。
3.角膜曲率检查
原理:测量角膜弯曲度(K值),与眼轴长度共同评估眼球整体屈光状态。
意义:角膜曲率过高(如>46D)可能加重近视风险。
4.综合验光检查
包括电脑验光、综合验光仪等,结合散瞳结果判断真实远视储备。
04远视储备不足怎么办?
1.增加户外活动
每天2小时以上阳光照射,可促进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增长。
2.控制近距离用眼
遵循“20-20-20”法则,减少连续用眼时间。
保持正确读写姿势(眼离书本≥33cm)。
3.调整光照环境
学习时使用全光谱台灯,室内光线均匀明亮(>300勒克斯)。
4.医学干预(必要时)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需遵医嘱)。
角膜塑形镜(OK镜,适用于近视前期)。
5.均衡饮食
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维生素A,C,E及锌,硒等微量元素,这些营养素对眼睛健康至关重要。鼓励多吃蔬菜,水果,鱼类和坚果。
05常见误区
1.“远视储备越多越好”
错误!远视超过同龄正常值(如3岁儿童+5.00D)可能是病理性远视,需排查弱视。
2.“不散瞳也能查准远视储备”
错误!儿童睫状肌调节力强,不散瞳会低估远视度数。
3.“远视储备耗完才会近视”
错误!眼轴持续增长可能使远视储备未耗尽时已出现近视(混合性屈光不正)。
06定期检查建议
3岁起: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每6个月复查一次。
学龄期:每3-6个月监测眼轴和远视储备变化。
发现异常:如远视储备低于同龄标准,需缩短复查间隔至3个月。
远视储备是儿童近视防控的“预警信号”,需通过散瞳验光、眼轴测量等专业检查评估。保护远视储备的关键是增加户外活动、科学用眼,并定期监测屈光发育状态。早发现、早干预,可显著降低近视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