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大国和小国当然会有不同的生存之道,这没什么可稀奇的,但在两千多年前,能有这种意识并不容易。孟子就认为,对大国、小国应当一视同仁,只要推行仁义,小国一样可以赢得天下。孟子挂在嘴边的历史榜样就是商汤王和周武王。两人仅凭弹丸之地就推翻了一个强大的王朝,一统天下,建立了新秩序。这是历史上的成功典范,后人当然有样学样就能成功。

无疑,孟子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这就更体现出苏秦“大国—小国”二分法的远见卓识。《战国策》收录了一篇苏秦对齐湣王的游说辞,着重探讨了大国和小国不同的生存策略。

针对大国的策略,苏秦说“莫若后起而重伐不义”,意思是不要轻举妄动,而要后发制人,讨伐不义的国家。怎样才算“不义”呢?大家都讨厌谁,大国就可以号召大家一道打谁,这样既容易找借口,高举正义的幌子,也容易拉拢盟友,汇聚兵力。至于小国,苏秦说“莫如谨静而寡信诸侯”,意思是低调做事,不要轻信其他国家。只要够低调,就不容易招惹邻国讨厌;只要不轻信,就不容易被外国出卖。



苏秦谈小国策略,举的反面教材就有中山国。中山国当初动员全国军队和燕、赵作战,把燕、赵两国全打败了。这是很了不起的胜利,因为中山国是千乘之国,是二流国家;燕、赵都是万乘之国,是战国七雄当中的两大强国。中山国不但以小胜大,还能连战连捷,结果却没多久就亡国了,国君跑到齐国避难称臣。

为什么仗打赢了,反而国家垮了呢?因为这不是小国该有的打法。也就是说,只要打仗,无论输赢都会消耗国力,但大国耗得起,所以输得起;小国耗不起,所以既输不起,也赢不起。

从地理关系上看,赵国最容易吃掉中山国,事实上赵武灵王也一直都在朝这个目标努力。所以,中山国的外交策略就是跟齐国、魏国结盟。齐、魏两国天然就有给中山国帮忙的倾向,因为援助中山国最能遏制赵国的发展。



站在赵武灵王的角度,要打中山国,最合适的打法就是小打小闹,积小胜为大胜。换句话说,突然发力打一下,捞点便宜就收手。如果大张旗鼓,发动灭国之战,就意味着必须同时对抗齐、魏联军——被三面夹击的滋味可不好受,甚至韩国、楚国都有可能参战,那时就真的“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时机终于被赵武灵王等到了——齐、魏、韩联合伐楚。这刚好就是苏秦所谓的“后起而重伐不义”的路数:楚怀王两边讨好,刚加入合纵联盟,又跟秦国搞连横,分明是个“不义”的典型,偏巧楚国太子横在秦国当人质时,殴杀了秦国大夫,并且毫无担当,逃回了楚国。楚国得罪了秦国,“不义”的嘴脸显得越发丑陋。于是,大家约好一道去打楚国,也就有了匡章和唐昧的夹河对阵。



正因为匡章统率的合纵联军跟楚国大将唐昧僵持不下,既没法速战速决,也不好就此撤军,所以谁都没有余力去照顾中山国。这场伐楚大战,七雄当中只有燕、赵两国置身事外,所以,当赵国趁机猛攻中山国时,能给中山国帮忙的只有燕国一家。偏偏在当年子之之乱的大动荡里,中山国趁火打劫,跟燕国结下深仇。所以,中山国这次真是孤立无援了。

随着中山国君逃亡齐国,中山国离灭国只差最后一口气了。赵武灵王并没有心急,保留了中山国的国家名号,立了新的国君。步子放慢一点,免得列强腾出手之后,有挑理开战的借口。还要再过几年,等到赵惠文王继位之后,赵国才算正式灭亡了中山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