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界曾有人称赞他:“这真不愧为模范军人,打仗的时候就‘得令’,打完仗就‘交令’,假使中国军人都如此,那还有什么问题。”张治中是蒋介石嫡系高级将领中没有直接参加反共内战的少数人之一。

张治中,原名张本克,字文白。陆军二级上将。安徽巢县人,1890年10月27日出生在西乡洪家疃村。父亲张桂徵粗通文理,是个篾匠,在丰乐河镇上开了一间竹制农具店。母亲洪氏是一位慈爱、厚重的女性。她曾把家乡的一句格言——“咬口生姜喝口醋”——给张治中作座右铭,勉励儿子历尽艰苦,发奋成才。这句话对张治中一生的影响很大。后来,张治中终于跻身于国民党军政界上层,他特请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将这句话写在一块横匾上,作为永久的纪念。

张治中深得校长蒋介石的赏识和器重,始终是蒋最信任的军政要员之一。

张治中在黄埔军校一干就是10年,从1928年到1937年,正是中国的“十年内战”时期,虽然张治中也曾四度带兵作战,但都没有参与“剿共”。1929年以武汉行营主任参加平汉之役,与冯玉祥部队作战;1930年以教导第二师师长参加陇海之役,与冯玉祥、阎锡山联军作战;1932年以第五军军长参加淞沪抗战,抗击日本侵略军;1934年以第四路军总指挥参加福建之役,镇压第十九路军。当时,带兵是有权有势的,但他每次战事告终,便立刻主动交还“兵

符”,仍回军校供职。有几次蒋介石已内定他继续带兵,但他都坚辞不就。如淞沪抗战后,张治中到南京“交令”。何应钦告诉他,军校教育长之职已内定为朱绍良,要他继续任第五军军长。当时第五军是国民党主力部队,在淞沪抗战中又重创日寇,享誉全国,军长之职,令人瞩目。但张治中却对何应钦说:“教育长还是我相宜些,军长给朱逸民(朱绍良)或其他人均可以,我愿意当教育长。”

当时国民党军界曾有人称赞他:“这真不愧为模范军人,打仗的时候就‘得令’,打完仗就‘交令’,假使中国军人都如此,那还有什么问题。”而张治中对自己的做法,却有另一种解释:“不过我这样做,内心还有说不出来的一种原因,就是想躲避参加反共的战争。因为我如继续带兵,一定要参加反共战争,那是我绝对不愿意的。”张治中是蒋介石嫡系高级将领中没有直接参加反共内战的少数人之一。



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发生后,张治中就任京沪警备司令长官。8月13日,日军突向闸北进攻,淞沪会战爆发。国民政府任命张治中为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在张华滨、川沙口等地与日军血战。可是,在国民党消极抗战思想的指导下,从9月11日起,中国军队转攻势为守势。张治中因与蒋介石在军事指挥上发生冲突,于9月22日向大本营辞职。

1940年9月,张治中接替陈诚,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并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临时干事会书记长,主管国民党军队的政治教育和三青团的工作。

在蒋介石的文臣武将中,敢于对他犯颜直谏的人为数不多,张治中算是其中的一个。在和蒋相处的25年中,他曾多次就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问题,当面向蒋提出意见,甚至发生争论,可谓蒋氏诤臣。张治中还多次上书蒋介石,陈述意见,其中有三次长达万言。一次是1941年3月2日,张治中就“皖南事变”的影响,向蒋介石上万言书,痛陈对中共问题处理的失当,力主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一次是1945年11月,鉴于蒋介石积极准备发动内战,张治中自新疆给蒋介石再次上万言书,主张用政治方式解决中共问题,反对重新挑起内战。第三次是1948年夏天,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前夕,张治中已看到蒋家王朝必然失败,但出于对蒋的忠心,明知其不可为,仍然作最后的进言,又一次向蒋呈上了一封《对当前国是之检讨与建议》的万言书。尽管词严意切,但已无异于投药于尸。

张治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抗日战争和国共合作‌: 张治中在抗日战争中表现英勇。积极参与国共合作,推动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他三次赴延安谈判,为争取和平做了大量工作,被誉为“和平将军”。

‌2. 新疆和平解放‌: 在新疆工作期间,张治中对新疆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营救了大量被捕的共产党员,促进了新疆的和平解放。

‌1969年4月6日,张治中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致敬张治中将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