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反蒋急先锋,薛岳一度大有与蒋不共戴天之势。
薛岳与蒋的恩怨,得从1924年说起。
那时薛岳担任粤军第一师少将副官和师参谋长、第一军第十四师副师长兼第十四团团长,参与了1924年的第二次东征,战绩彪彪,得到了蒋通电表扬。
然而到了1927年的北伐战争时期,薛岳应上海总工会代表的要求,将麾下的第一师开进上海,与周公走得很近。
看到薛岳似乎有投共倾向,这让老蒋感到很不满,发动了上海“清D”行动。
第一师师长薛岳被列为“有左倾迹象”,极为不可靠,随后将第一师核心部门解散,全师调离上海。
薛岳深为不满,同时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有 ZZ 头脑的军事家的敏锐与狠辣。他向中共上海方面提出:活捉老蒋,一举消除隐患。
然而遗憾的是,充满革命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上海方面,当时完全意识不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一原则问题的严重性,竟然拒绝了薛岳的提议,反过来建议他假装病猫,拖延被割脑袋的时间。
当时的薛岳深陷深渊:往右被老蒋嫌弃,往左被推开,两面不是人。
好在老蒋手下留情,留下了薛岳的项上人头,只是解除了他的第一师老大的军权。
失势的薛岳只好南下广东,投靠第四军军长李济深,担任广东新编第二师师长。
此时的薛岳,对老蒋还有几分幻想,希望能够重新得到重用。
1928年1月24日,薛岳率一万兵力北上,一走就是三个月,前去投靠蒋介石。
老蒋见薛岳带了大礼来拜山头,也很高兴,将他的兵力编入第一集团军,驻扎在山东德州。
但是很快,老蒋发现了一个现实问题:他手下有200万军队,这些人的吃喝拉撒,每年至少要花费4亿美元,占到了当时 GDP 的75%。
关键的核心问题是:这 200 万其实都是各个军阀的势力,能够被老蒋直接控制的兵力非常少,绝大多数都是吃老蒋的饭砸他的锅。
这谁受得了啊?
老蒋决定裁军。
薛岳第一个站出来支持老蒋,自己要求裁撤名下的第四军,心甘情愿被缩编为第四师,可结果很尴尬,老蒋起用了缪培南担任师长,朱晖日任副师长,没薛岳什么事。
薛岳终于明白自己永远得不到蒋的信任,于是跑到香港九龙,公开反蒋,成了头号反蒋急先锋。
1929年,薛岳不断游说同窗俞作柏,请他出兵反蒋。
10月1日,俞作柏在南宁通电反蒋,结果因部下倒戈而失败。
被坑惨的俞作柏随后远走香港避难。
薛岳在香港设立机关,继续举兵反蒋。
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张(发奎)与桂(系)的联军,配合西北军的冯玉祥、晋系的阎锡山,一齐发动对蒋作战。
薛岳主张移兵东南,直捣南京,吸引蒋介石的主力,以达到“围魏救赵”之目的。但未被张发奎等采纳。
最终联军伤亡惨重,第四军仅剩千余人。薛岳灰心丧气,牢骚满腹,公开宣称张发奎成不了大事,让士兵散伙。
这盘散沙,最终由李宗仁接盘,薛岳被任命为第四军第十师师长。
1930 年10月,薛岳受白崇禧指挥,率部参与解南宁之围时受伤。
12月,李宗仁派薛岳担任柳州军校校长。他干了两年,觉得没意思,又回了九龙。
1933年,日益发展壮大的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成了老蒋的眼中钉。
1932年12月,蒋集中50万大军发动第四次“围剿”,任命他的亲信、第18军军长陈诚担任中路军总指挥,统率中央军12个师担任主攻。结果惨败,被红军一举歼灭了3个师,其中还包括陈诚起家的第11师。
为了拔掉江西根据地这颗钉子,老蒋夜难寐,食不香。陈诚于是推荐了一个人:老虎仔薛岳。
老蒋起初很不爽,因为薛岳这家伙多次跟自己唱反调,甚至大张旗鼓反蒋。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薛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
狡兔没有死,猎狗自然还是要留着。这是老蒋的思维。但有很多人不明白,薛岳在一段时间坚定地反蒋,甚至已经彻底翻脸,为什么后面又重新回头效忠蒋?
薛岳对蒋介石的忠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个人情感和利益的因素,也有历史背景和现实政治的考量。
1933 年5月,薛岳被蒋介石起用为第五军军长,参加对江西的第五次“围剿”。
1934年1月,他任北路军第六路军总指挥,负责赣南“剿共”任务,迅速占领了韶源、上冈、寿华山、兴国和赣南重镇古龙冈。10月占领石城,直逼瑞金。
将中央红军逼得去长征,薛岳首当其冲。
中央红军被迫西征,薛岳奉蒋的命令,指挥第六路军和第八纵队跟踪追击。
红军入湘后,何键任追剿军总司令,薛岳任前敌总指挥。
在湘江战役中,薛岳即奉命率部沿湘桂公路实施侧击,与红军战斗七天七夜,红军 8.6 万人,战后只剩 3万,血染湘江,震惊世人。
湘江血战的鲜血,让红军高层擦亮了眼睛,在随后的遵义会议上,一切都改变了。
自1935年之后,教员得到了军事指挥权,此后薛岳在与红军的交手中,再也占不了便宜。
西南战事结束,薛岳因赶走了红军,灭了军阀,为老蒋消除了隐患,扩大了地盘,因此受到蒋介石的赏识,此后平步青云,一再高升。
从反蒋到拥蒋,薛岳走出了自己的人生困境。而他的人生辉煌亮点,则是在四年后的长沙会战。关于这些,本号在前一篇文章中有过论述,感兴趣的朋友,请劳驾返回主页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