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活捉蒋介石,理由是: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已将委员长妥为保护促其醒悟。

这其实是以下犯上,张学良虽然抓了蒋介石,但当时局势非常复杂。



一、蒋介石不肯醒悟,老蒋还称:“余身可死,头可断,肢体可残戮,而人格与正气不能不保持!”

二、西安出现不少要求杀蒋、审蒋的声音,“公审蒋介石!”“枪毙蒋介石!”在西安城到处响起。

三、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实权派,大大小小的组织,纷纷发表通电、声明表态,绝大多数是指责张学良和杨虎城。

四、国民党中央已经决定“褫夺张学良一切官职并缉拿严办,同时决定由何应钦指挥部队讨伐叛乱。”可以说,以何应钦为首的主战派已暂时掌握话语权,他们主张开战,不对话。



此时的张学良在这种复杂局势下,左右为难,骑虎难下。

放老蒋,是不可能的,就这么放了,西安事变的意义在哪儿?

杀蒋、审蒋也不可行,毕竟老蒋作为全国领袖的权威还在,单独杀他一个人,也无法组成抗日联合阵线。

不放老蒋,那么老蒋又不肯配合,一直关着老蒋,迟早会生变。

就这么拖着拖着,张学良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解决了!

12月1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讨伐张学良叛逆》,作出三项决定:

(一)推何委员应钦为讨逆总司令,迅速指挥国军扫清叛逆。

(二)由国府即下令讨伐。

(三)推于委员右任宣慰西北军民。



同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讨伐张学良令》,何应钦走马上任讨逆总司令,随即宣布:徐庭瑶为前敌总指挥,刘峙为东路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为西路集团军总司令,并命令前方各军立即发动进攻。



这个时候国民党的阵势拉开,按照当时张学良、杨虎城的实力,虽然他们有兵权,但是没有强大的后勤支撑,恐怕难以对抗!

张学良也非常急,他驾驭不了这种复杂的局势。发电给我党:“吾等为中华民族抗日利益计,不顾一切,今已将蒋介石及其重要将领陈诚、朱绍良、蒋鼎文、卫立煌等扣留,迫其释放爱国分子,改组政府。兄等有何高见,速复,并望红军全部速集于环县一带,以便共同行动。”



张学良的意思是希望联合我党,一起应付国民党的军事压力。

我党立即复电,拟派周恩来前来西安,张学良听到这个消息后,满心欢喜,说道:“他来了,他来了,一切都有办法了!”



果然如张学良所料,周恩来总理到西安以后,一切谋划都井然有序。

首先对于蒋介石,周恩来谈及处置蒋介石的意见:“在策略上答应保蒋安全是可以的,但声明如南京兵挑起内战,则蒋安全无望。”

接着,周总理构筑了“张、杨、中共”这“三位一体,此后,在与国民党的谈判之中,便以张、杨,中共为一方,国民党政府为另一方。



然后,周总理了解到南京亲日派目的在造成内战,并非救蒋,周总理选择跳过何应钦,亲自与宋美龄、宋子文接触,让宋美龄函蒋:“宁抗日勿死敌手。”,促使老蒋的态度转变。

最后周、张、杨“三位一体”,其中周恩来是主角,开展和二宋谈判,取得了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总的来说,西安事变,张学良只知道兵谏,如何促成国共合作还要靠周总理的谋划!

正如张学良所说:周恩来来了以后,道道地地成了“西安之谋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