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长沙市一中诸多校友的成长故事,你会惊喜地发现,这些故事中隐藏着学校独特的教育密码:

1975届毕业生谭盾,在校就读时,担任学校文艺宣传队的提琴手和乐队指挥,其音乐天赋日益突出,被同学称为“音乐天才”,如今他已是世界著名作曲家、指挥家;

1997届毕业生陈婷,在入学的第一堂生物课上,就被老师提出的问题“什么是生命?你和桌子有什么区别?”所吸引,从此一头扎入生物学的海洋,后成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并荣获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007届毕业生王夕,在读时就与同学合作创作并演唱《梦翔》,毕业后他实现了自己的“飞翔梦”,担任嫦娥四号火箭发射的低温动力系统指挥;

2016届毕业生李逸轩,曾是学校原创戏剧社社长,自编自导校园喜剧,在校期间就签约为起点网站作者,至今仍在延续着他的“文字梦”;

没错,这个密码就是:能按照自己的天赋和梦想成才。

干过教育的人都知道,这非常不简单。那么,长沙市一中的土壤,为何能滋养丰富绚烂又各不相同的生命,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这自然离不开该校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百余年的办学积淀中,长沙市一中已构建起一套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即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国家课程,支持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兴趣发展的校本课程,挖掘少数学生天赋与潜能的拔尖创新课程。

在这多维、多元、多样的“课程谱系”中,长沙市一中实现了全面而有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用宋健平的话来说,就是“保有让每个孩子成才的可能性”。


校本课程:在面向全面中突出个性发展

“我们不是不要学业成绩,成绩当然是重要的,但是,面对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新世纪,强化做人教育,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漫长的人生旅途和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怎样立足、怎样生存、怎样发展,这是至为关键、极端重要的。这也是我们一中多年来全力实践着的一项重要任务。”马清泽如是说。

一中人历来认为,能力的培养才是一所好学校的育人关键。而能力的培养,全面培养是基础,个性发展是关键。因此,尽管高中生活异常紧张,但长沙市一中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立足学科优势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又开设了智慧课程和人格课程,形成了主要课程体系的“一体两翼”,即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智慧课程、人格课程为“两翼”。

智慧课程侧重学术能力培养,包括卓越课程、学术讲座、实验操作、创新活动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引领学生不断拓宽视野、发现兴趣、发掘潜力、发展特长。人格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拓展训练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为全体学生创造认识自我、了解他人、规划人生、增强信心的机会。

总之一句话,就是要着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道具组注意,道具组注意,下个节目是魔术社的《下一张是你选的牌》,请确认各项道具是否到位。”在学校第二十三届社团文化节闭幕式上,2203班的田馨儿正拿着对讲机,调度会场工作人员。

在这场闭幕式展演中,田馨儿化身为一名现场导演,“我要保证前台、中台、后台的协调与配合,包括演员候场、设备调试、耳麦交接等事项。”那晚,她手中攥着一张小纸条,“我将现场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都记下来了,足足有十点,虽然内容琐碎繁杂,但条理化之后,思路就清晰多了。”高二时,她还竞聘上了学生会副主席,参与和组织了不少活动。“丰富的学生活动,不仅让我交到了很多朋友,还让我在协调沟通、组织管理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王警可的身影,也出现在了晚会的谢幕大合影中。“整场节目,全由各社团成员自行筹备组织,学校和老师只管‘把方向’‘打辅助’。”学生们“包揽”一切,也让王警可乐得轻松。

不仅是这类大型演出,学校35个社团,也都是学生绽放的舞台。王警可从手机里找出几张社团海报,一一介绍。“35个社团又被称为‘七彩社团’,红色是思想的火苗,橙色是燃烧的青春,黄色是明朗的智慧,绿色是生命的律动……”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参加一个或多个社团。

每到每周的社团课程时间,校园就会变身为“兴趣的海洋”,学生们尽情遨游其中:

模拟联合国会场里,“议员”们正围绕“儿童安全与发展”议题唇枪舌剑;

原创戏剧社排练厅内,聚光灯打在原创剧本《复活军团》上;

风雨操场上,排球社的队员们在为下一场比赛“排兵布阵”;

“七彩社团”覆盖德智体美劳各领域,就算是平时内敛安静的孩子,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这类学生,可以选择卧月诗社、溪月棋社、PRC魔方社等。在这里,每个兴趣都能找到支点,每个特长都能开出花朵。”王警可说。每周2个课时的社团课程,都是由学生自主备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每学期开学前,各社团都要提交课程设计,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让他们能玩有所乐,学有所得。”

与社团课程类似的,还有一系列选修课程。

与长沙市一中一路之隔,有一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大厦。大厦的一楼,乐之书店里,午后靠窗一排的座位,几乎都被身穿一中校服的学生们“霸占”。他们或埋首解题,或捧书阅读。坐在中间位置的短发女孩,手中拿着一本《湖湘文化》,边看还边圈划重点。

《湖湘文化》,正是长沙市一中的一门“经典”选修课的读本。2000年左右,学校就开设了这门课程,主要介绍湖南的本土文化,每年选修的学生还不少。宋健平一直在思考,选修课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究竟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他得出的结论是,“要更关注学生素养的形成”。

于是近几年,长沙市一中掀起了一波选修课改革浪潮。

最新修订的选修课汇总表显示,每个学科需推出2门以上选修课程,统一开放线上选课通道,学生自主选修,每周2个课时,走班上课。35门选修课,如学科“万花筒”,既新奇有趣,又极具实用性。

比如“经济学中的数学”,是经济学与普法的结合;

比如“物理与篮球”,教学生如何科学解锁球技;

再比如“奶茶的化学奥秘”,带“奶茶爱好者”走进珍珠、椰奶、植脂末的世界;

政治学科计划推出新课程“法官与律师”,目前正在编写校本读本。为此,学校特别招聘了一名法学研究生。

值得一提的是,长沙市一中建设了一批区别于传统教室、学科特征更鲜明的功能教室,一批高标准的学生分组实验室、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室和高端数字实验室等,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创新实验室中,各种高新尖仪器使原来不可能进行的实验变成了现实。


对于长沙市一中来说,他们追求的教育,从来都想更高更远一些。在他们看来,高中教育不仅要解决升学问题,更要解决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问题。

“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同时也是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的要求。未来,高中教育从以“升学”为目标向“升学与生涯辅导相结合”目标转变,已是大势所趋。
对于高中生而言,寻到热爱十分重要。他们正处于走向成人社会的过渡阶段,若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脚下的方向,无论是对未来院校专业选择,还是人生长远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长沙市一中早在二十一世纪初就开始行动,目前,已构建起了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一方面,学校将心理课与班会课作为生涯规划教育的常规课堂;另一方面,学校借助深厚的社会资源,敞开校门,打造了一个连接校园与职场、理论与实践、当下与未来的“大课堂”。

2024年4月20日,长沙市一中校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嘉宾。

他们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拥有着不同的职业身份,从律师到医生,从人民警察到大学教授,从高级工程师到公司董事长。但此刻,他们又都拥有同样的身份——长沙市一中生涯规划导师以及2024级高一学生家长。

这是一场名为“规划未来·点亮梦想”的“家长职业分享会”,23名家长,23场讲座。他们从各自的岗位出发,为学生们讲述职场上真实的工作情况,分析自身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的利弊,并告诉学生们想要进入这一行业应该如何做。

“我参加的是一场人工智能方向的讲座,主讲家长是一名高级工程师。”那场讲座,让2223班的周楚婷对科技迭代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从未如此深入地了解人工智能,或许未来我也可以尝试这个方向。”

但她并不急着给自己“定目标”,“看见的世界越大,越让我觉得未见过的世界会更大,所以,我对每个值得探索的学科和领域保持同等的兴趣。毕竟,我的未来有无限可能。”她笑了笑,眼神中不经意流露出的,是属于一中学子的自信与从容。

有的家长还会提到自己的求学故事、读书期间的困惑等。学校举办分享会就是希望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让他们看见真实的职场、职场人,从感兴趣了解,到喜欢热爱,再到为之付出努力追求。

除“家长职业分享会”以外,长沙市一中的另外两大生涯规划特色活动,“名家大师进校园”和“学长学姐回访母校”,也深受学生喜爱。

前者,是常态化讲座。学校每周都会邀请两院院士、高校教授、专家型教师等行业翘楚进校,让学生与名家大师面对面交流互动,在对话中感悟学术和人文的力量,从而激发他们科学探索的热情和积极思考的兴趣。

后者,是阶段性活动,每年一次,一般是由已毕业的学长学姐们,在进入大学后不久,回校跟学弟学妹们进行一次交流。

有人会问,这样的活动课程,真的能培养孩子规划未来的能力吗?

诚然,一两个小时的讲座,就想让孩子明确目标、树立理想,这很难。但长沙市一中所希望的是,学生们能通过这样的机会,看到更多元的世界,从而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待。如果有学生因一场讲座、一次互动,有了更多向前的动力,那便是学校生涯教育最大的成功。这或许正是“周楚婷们”能自信说出“我的未来有无限可能”的原因所在。

在人生之旅的准备时期,一中人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了如何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以培养学生未来立足、生存、发展的能力的问题。

来源:湖南教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