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那风云激荡的历史长河中,高岗宛如一颗璀璨却又充满争议的星辰,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当时,他毅然决然地舍弃在西北已然稳固的地位,朝着局势错综复杂、混乱不堪的东北奋勇前行。这一果敢抉择所彰显出的非凡勇气与远见卓识,绝非寻常人所能企及。
回溯到1945年,日本刚刚宣布投降,东北这片广袤大地瞬间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苏联红军虽进驻东北,但在国际形势与外交条约的束缚下,其态度暧昧不明,立场和行动充满不确定性;国民党军队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沿着铁路线步步紧逼,妄图迅速抢占东北的战略要地;而东北当地,土匪势力四处横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社会秩序极度混乱。说东北乱成一锅粥,一点也不为过。
高岗奔赴东北,绝非一时冲动。他以敏锐的战略眼光,精准捕捉到东北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他看来,东北丰富的资源和完备的工业体系,是未来革命胜利的重要物质保障;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更是连接关内与苏联的关键纽带,对掌控全国局势意义重大。他坚信,在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土地上,自己定能成就一番波澜壮阔的大事业。事实也正如他所料,在东北的那些年,高岗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无畏的拼搏精神,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东北解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1945年11月下旬,高岗一行历经千难万险,终于从山海关外抵达沈阳。然而,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的心情瞬间跌入谷底。当时的沈阳,局势混乱到了极点。山海关已落入国民党军队之手,他们以此为据点,沿着铁路线疯狂向北推进,所到之处战火纷飞,百姓生灵涂炭;苏军出尔反尔,先前承诺提供的武器物资化为泡影,还要求我方部队从已占领的城市全部撤出。我方部队陆续抵达东北,但由于补给线漫长且艰难,物资供应严重不足,战士们缺衣少食,武器装备也十分简陋,状况令人忧心忡忡。
11月22日,高岗、张闻天、李富春等重要领导与先期到达东北的同志们成功会合。当晚,彭真紧急召开会议,试图共同商讨应对当前东北局势的良策以及后续战略部署。然而,会议一开始便陷入激烈争论。
高岗和张闻天等人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当前敌强我弱态势明显,苏军又受条约诸多限制,难以给予我方实质性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不如暂时放弃大城市,主动退往农村地区。他们主张深入农村,发动广大群众,建立稳固的根据地。通过土地改革、组织群众武装等方式,赢得群众的支持与拥护,逐步壮大自身力量,待时机成熟,再向城市发起反攻。
而彭真和林枫等人则持有不同观点。他们觉得东北的工业和大城市至关重要,一旦丢失,不仅会失去重要的经济支柱和战略据点,更会在心理上给我方造成巨大打击,甚至可能导致东北的未来彻底丧失。他们认为,应当集中力量坚守大城市,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正面较量,凭借我方的顽强意志和战斗精神,守住这些关键阵地。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这场争论,表面上是对东北战略的不同见解,实则反映了当时党内对于革命道路和战略方针的深刻思考与激烈碰撞。一种是“农村包围城市”的传统革命经验,历经多年实践检验,在许多地区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另一种则是依据东北特殊情况提出的“城市中心”战略,试图在东北这片独特的土地上,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革命道路。
然而,这场激烈的争论在沈阳并未得出最终结论。此前,延安方面已做出安排,高岗和张闻天要前往哈尔滨,组建东北局北满分局。由经验丰富、睿智沉稳的陈云担任书记,高岗和张闻天担任委员,高岗还兼任北满军区司令员,肩负起领导北满地区军事和政治工作的重任。11月24日,高岗等人带着对未来的期待与担忧,告别沈阳,踏上前往哈尔滨的征程。他们乘坐的是苏军的运煤火车,车厢破旧不堪,窗户没玻璃,寒风呼啸着灌进来;没有座位,大家只能挤在冰冷的车厢地板上;更没有暖气,在寒冷的冬日里,每个人都冻得瑟瑟发抖。但这些困难并未动摇他们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在东北开创一番事业的信念。在那漫长而寒冷的旅途中,他们或许已预感到,未来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一场场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但他们毫不畏惧,毅然决然地向着未知的前方迈进。



东北的冬天,那叫一个冷啊,雪花飘进车厢,打在脸上,每个人都冻得直哆嗦,只能挤在一起互相取暖。想想看,两个中央委员,为了革命,受这样的罪,真是不容易。

11月28日,高岗他们到了哈尔滨,跟陈云碰了头。高岗赶紧把在沈阳的争论跟陈云说了。当天晚上,这三位委员就开始商量东北的局势和战略,整整讨论了一天一夜。

张闻天负责记录整理,最后写出了一份《对满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初稿。三个人又一起讨论修改,最后联名发给了东北局和延安。这份意见的主要观点跟高岗在沈阳说的差不多,还是强调放弃大城市,发展农村根据地。

这份意见有两千多字,29号和30号分两次用电报发了出去。延安收到第一部分内容后,马上回电表示“完全同意”。收到全文后,又回电表示同意。延安的支持,说明高岗他们的想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