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昔日范蠡泛五湖,散尽千金复聚之。 陶朱公凭什么三聚三散家财,仍能富可敌国?
一日,商圣范蠡微服私访市井,恰遇老者对众商贾讲道:"正财似行船顺水,稳当却迟缓;
偏财如乘风破浪,有险亦有机;劫财则似惊涛骇浪中抢滩,九死一生间见天机妙悟。"
范蠡闻言大笑:"妙哉!道尽天机!"
《史记·货殖列传》云:"富贵险中求"。这看似危险的四字古训,究竟藏着什么不传之秘?又有谁能参透其中奥妙?
春末夏初,鲁国洙水之畔,微风送来阵阵花香。阳光穿过茂密的梓树林,斑驳地洒落在孔子的庭院中。
这日清晨,孔子正在檐下抚琴,一曲《文王操》余音袅袅。他身旁的几案上摊开着《易经》竹简,一壶清茶冒着热气。院中水榭旁,几只白鹭觅食,不时扑腾翅膀。
"夫子,弟子有要事求教。"冉求匆匆走入庭院,额头微微见汗,神色略显焦虑。
孔子停下琴音,放下手中竹简:"何事如此紧迫?"
冉求拱手作揖道:"弟子昨夜偶遇一位商旅老者,从吴国归来。他与众商贾坐而论道,谈及'正财不如偏财,偏财不如劫财'之说,还称'富贵险中求',引得众人击节称赞。
弟子不解,这与《周礼》所言'义以生利,利以聚财'岂不相悖?"
孔子闻言,示意冉求坐下。庭院中梓树的影子缓缓摇曳,一片树叶随风飘落,恰好落在两人之间的石桌上。
"你且说,那商旅老者如何解释这三种财?"孔子微微抚须问道。
冉求回忆道:"老者说,正财如平地耕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收获有限;
偏财如依山建窑,危中求胜,窑开则满载而归,窑败则血本无归;劫财则如涉险探宝,九死一生,若得则一朝暴富,若失则万劫不复。"
"此言倒也有理。"孔子端起茶盏,轻轻呷了一口,"《周易·既济》云:'利涉大川',人生在世,有时需涉险渡川,方可见得大利。"
恰在此时,子贡匆匆而来,手持一份竹简:"夫子,好消息!齐国上卿派特使送来邀请,欲请夫子去齐国做太宰,年俸千金!"
孔子看了竹简,笑而不语,将其放在一旁。
"夫子,这可是大好机会啊!"冉求惊讶道,"齐国富庶,若为太宰,不仅财禄丰厚,还能施展抱负。"
子贡也附和道:"是啊,夫子若去,弟子愿效犬马之劳相随。齐国商业发达,有'五都之国'之称,商贾云集,正是施展才华之地。"
孔子摇头道:"《论语》有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齐侯君臣奢靡成性,国政昏乱,若去恐难施展,反受其累。"
庭院外,齐国使者还在候着。片刻之后,孔子写下一封回信,婉拒了齐侯的邀请。
待使者离去,冉求不解:"夫子为何拒绝?这可是正财啊,光明正大,无需冒险。"
孔子抚琴轻叹:"正财虽正,却常受限于既定规则。《大学》言:'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君子修身立德,才是根本。"
子贡从怀中取出一块精美玉佩:"夫子请看,这是弟子上月在楚国交易所得。当时楚国内乱,物价大跌,弟子冒险前往,以低价购得大量丝绸,转手至齐国,获利十倍。"
孔子抚摸着玉佩,只见其上雕刻精美,温润如脂:"好一块'和氏璧',你这偏财得来不易啊。"
"正是。"子贡侃侃而谈,"《商君书》有云:'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人之所争者,以上用知其贵也。'弟子明白,唯有洞察先机,方能获利。"
冉求若有所思:"子贡兄所言偏财,确需眼光独到,胆识过人。那劫财呢?难道真要劫掠他人不成?"
孔子看向院中一株新栽的梓树幼苗:"《孟子》云:'待其欲枯而伐之,则may豫而大桀,此以利私也。'你们且看这幼苗,若无风雨磨砺,又怎能长成栋梁?"
子贡顿悟:"夫子是说,正财、偏财、劫财三者,其实是不同的人生境界和取财之道?"
孔子示意两人跟随,来到院中一处石台前。石台上摆放着一个沙盘,内有微型山川河流,俨然一副地形图。
"你们看,这是范蠡当年随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之地形图。"孔子指着沙盘道,"范蠡辅佐勾践,卧薪尝胆十余载,终灭强吴,此乃大智慧。事成后,他不贪恋功名,急流勇退,放舟五湖,后经商致富。"
冉求好奇道:"夫子,范蠡是如何经商致富的?他用的是何种取财之道?"
孔子微微一笑:"《世本·货系》记载,范蠡曾言:'居无择乡,游无择国,仕无择官,使无择主。'此乃识时务、明进退之大智慧。"
子贡恍然大悟:"原来范蠡先生所谓的劫财,并非真的去劫掠他人,而是..."
孔子轻抚石台上一处微型山峰,意味深长道:"世人只知范蠡三散千金,却不知其中玄机。正财、偏财、劫财之说,实则藏着人生大智慧..."
夕阳西斜,庭院中光影忽明忽暗。突然,一阵异香袭来,三人同时察觉。
"此香..."孔子眼中闪过一丝异色,"乃商圣范蠡入山采药时偶得,据传闻之者心思敏锐,洞察先机。"
子贡深吸一口气:"难怪范蠡能三聚三散,原来其中自有玄机。"
孔子从袖中取出一枚青铜小匣,匣上铸有奇异符文,似龙非龙,似云非云。匣盖之上,恰刻着"正财不如偏财,偏财不如劫财"八字小篆。
"范蠡留下此匣,言内藏'富贵险中求'四字真谛。"
孔子声音低沉,"世人多知其散财之表,却不知其聚财之里。匣中藏有破解富贵奥秘的印玺,自越国亡后,已失传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