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下旬,在距离边境线仅3公里的位置,我军40师的指挥所突遭越军炮火猛烈轰击。这次袭击导致2名士兵阵亡,另有4人受伤。指挥所的所有帐篷在炮击中全部被摧毁。

张黎师长在沙盘前专注地分析敌情,试图定位越军的炮兵阵地。部队接手防务以来,频繁遭到越军炮火袭击,但由于无法准确掌握对方炮兵的具体部署,我军反击的效果一直不佳。



张黎正陷入深思,突然一声巨响在耳边炸开,整个洞穴都随之震动。得知伤亡情况后,他愤怒至极,立即喊来政委焦本夺:“老焦,我怀疑越军的炮兵阵地可能藏在211高地南边的某个山谷里。咱们得派人去侦察一下,想办法把它干掉。”

焦本夺对张黎的看法表示赞同,并主动提出了推荐人选:“我觉得119团8连3排的排长李海欣同志很适合担任侦察小分队的队长。”

李海欣的威名在师部早已传开,他以勇敢果断、细致入微的作战风格著称,从未在战场上失利。由于他驻守的三个阵地紧邻211高地,对周边地形了如指掌,因此上级领导毫不犹豫地将侦察任务托付给他。

李海欣收到命令后,迅速组建了一个侦察小组,选定了四人参与任务。小组中包括两名班长贾兆栋和黄金庵,以及两名新兵潘祥安和段坪。

对于李海欣排长挑选两名新兵担任班长的决定,部分同志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部队中有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兵,为什么偏偏要选两个缺乏实战经验的新兵呢?尽管这两名班长表现出色,但这一选择仍引发了一些争议。

李海欣露出了微笑,这次侦查任务要穿越崎岖的山路,两名新兵从小在山里长大,攀爬对他们来说轻而易举。尤其重要的是,他们来自温州,这个背景在紧要关头能发挥重要作用。

在行动开始之前,李海欣取出五套越南军队的制服,让大家换上。

他多次接触过越南特工,这些特工经常穿着我方的军装越界执行侦察和突袭任务。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效仿他们的做法,穿上敌方的服装来达成我们的目标。

历史的发展验证了李海欣当时的判断极为准确。

到达目标区域后,队伍在南侧山脚处停下,眼前是陡峭的岩壁,攀爬相当困难。幸运的是,李海欣带来的两名新兵身手不凡,迅速攀上岩顶,很快固定好绳索并垂下山崖。

经过一整夜的艰难攀登,五名队员终于抵达了山顶。借助夜色的掩护,李海欣观察到西侧有一片密集的灯光。通过望远镜,他模糊地辨认出空地上排列着众多建筑物、帐篷以及火炮。这个发现令人振奋,因为这里正是他们此次行动的目标——越军的炮兵阵地,这一情况与张黎师长的预判完全吻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