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中国工人顶着烈日,在尼日尔荒芜的土地上,建起炼油厂,铺设输油管道,帮助这个非洲国家实现石油生产。
22年的合作之后,尼日尔军政府却以“歧视性经营”为由,要求中国石油公司高管离境,并查封炼油厂账户。
深扒尼日尔背后的举动,才发现4亿美元的债务压力,与俄罗斯的合作“诱惑”,或许才是这起事件背后的真正推手。
中国与尼日尔的合作已是由来已久。
早在200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就开始在尼日尔投资,至今已有22年时间。
当年,尼日尔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环境条件也很差。
中国石油工人克服了种种困难,于2011年帮助尼日尔成功实现石油生产。
之后,他们还陆续建成了津德尔炼油厂和尼日尔-贝宁输油管道等关键项目,为尼日尔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前段时间,尼日尔政府突然要求中国石油公司高管离境并查封炼油厂账户,理由是“歧视性经营”,这种“卸磨杀驴”的举动让人无法理解。
闹了几天后,尼日尔政府终于提出了真实目的——希望中企为尼日尔员工提高薪资待遇。
尼日尔石油部长奥马鲁批评中国公司,认为中国高管每月8678美元的工资,和尼日尔本地员工1200美元的月薪相比,差距太大,这属于“歧视性经营”。
表面上看,尼日尔政府好像在为本国人民争取利益,塑造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但仔细想想,这件事有不少说不通的地方。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制定工资标准时,往往会考虑到技术水平、工作经验和海外补贴等多种因素。
高管和普通员工的工资不一样,这不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吗?
而且,尼日尔的人均GDP只有630美元,1200美元的月薪已经是人均GDP的两倍了,相对来说并不低。
中国员工的工资虽然高一些,但也只相当于中国人均GDP的66%左右。考虑到海外补贴、高温补贴等因素,综合工资高也是合理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为尼日尔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尼日尔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单纯看工资数字高低,并不能真正说明问题。
但是尼日尔政府却偏偏拿这事儿说事,深究其背后原因,其实是他们遇到了大麻烦,财政上非常紧张。
军政府上台后,国际上的帮助少了,政府没钱了,之前跟中石油借的4亿美元也快到还款日子了。
还不上钱怎么办?尼日尔政府可能想通过闹事,希望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既能让中石油多给钱,又能把还款时间往后拖一拖。
除此之外,尼日尔军政府的行动与俄罗斯在非洲的布局息息相关。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尼日尔这个国家,还是2023年尼日尔的军事政变,把美军和法军都统统赶走,似乎有意恢复国家的独立。
新政刚刚上台,尼日尔的国际援助和外汇储备几近枯竭,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尼日尔政府从中石油集团申请了一笔4亿美元的贷款以缓解压力。
然而,政变后的尼日尔并没有远离外部势力,反而积极引入俄罗斯的影响力。
在这场政变背后,俄罗斯的身影随处可见,尤其是由俄罗斯操控的“瓦格纳”集团。
据《联合早报》报道,美国国防部一名高官透露,在美军撤离之前,俄罗斯的军事人员已经悄然进入尼日尔,驻扎在一个空军基地。
此外,尼日尔的媒体也证实,俄罗斯的军事顾问已经到达,协助尼日尔提升防空能力。简而言之,尼日尔如今的背后撑腰力量,正是俄罗斯。
随着还款时间的推进,尼日尔政府再次玩起了“卸磨杀驴”这一套。
一面大肆宣传“外籍高管薪资过高”“企业拒绝本地化采购”等问题,一口咬定这是中企对当地未能尽责的体现。
实际上,驱逐中企高管与查封炼油厂账户更像是其为转移4亿美元债务压力而打出的一记“组合拳”:以“扣押资产”逼迫中企暂缓追债。
尼日尔这种套路早已不是第一次,早些年尼日尔也多次以“去殖民化”的名义吊销法国铀矿企业的营业执照,可以说是百般刁难。
这次,中企又成了成了最新的“替罪羊”。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猜测是,尼日尔驱逐中国企业高管,一方面可以向俄罗斯示好,另一方面也想展示自己的“自主性”。
这样做或许是为了将来与俄罗斯在石油领域进行合作谈判做准备。
瓦格纳总部大楼
近年来,一些大国在非洲培养雇佣军的做法越来越普遍。这种做法虽然有争议,但似乎比传统外交更有效。中国在这方面更注重遵守国际规则,简直是有“道德洁癖”。
当中国企业在非洲遇到问题时,通常会选择谈判或暂停项目等和平方式。但这种方法并不总是有效,有时还会造成损失。
现在非洲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新舞台。
除了传统的西方国家,俄罗斯也通过瓦格纳集团扩大了影响力。
虽然中俄目前没有公开冲突,但两国在非洲的较量显然已经开始。
但是对尼日尔军政府来说,这种做法的风险无疑是巨大的。
中国企业若是真的狠心离开,那么对尼日尔来说将是“灭顶之灾”,不仅石油产量会大幅下降,甚至可能导致经济崩溃。
更重要的是,过度依赖俄罗斯的军事公司,和与中国的石油集团合作性质完全不同。
这很可能会让尼日尔失去独立性,最终反而吃亏。
此外,这种激进行为会损害尼日尔的国际声誉,影响未来的国际合作。
鉴于当前情况,中国必须认真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考虑调整在尼日尔的投资部署,同时关注其他非洲国家可能存在的投资机遇,以实现风险分散。
尼日尔军政府这次行动,实际上是在短期好处和国家长远发展之间做选择,最终结果如何,需要时间来证明。
这件事也提醒其他非洲国家,在与国际社会合作时要冷静思考,不要盲目站队,以免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得不偿失。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留言区留下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