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1年,云贵高原的某处孤僻的村寨,突然迎来了一群远道而来的客人。
他们都是文史馆的党史研究人员,其中不乏知名专家学者。
这群人此行的目的,是调查当年一支神秘消失的红军队伍最后的结局。
1934年,红52团在长征的过程中,于贵州一带失去了消息。
为了突破国军设立的重重封锁线,当年红52团毅然承担起了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的艰巨任务。战士们被国民党大军团团围困,后来便不知去向了。
多年以来,党中央始终没有放弃对红52团残余部队的寻找,建国后更是数次派遣专业搜寻队在云贵地带苦寻,想要知晓战士们的下落。
可惜这些努力,最终都没有收获。
直到70年后,党史研究人员才在当年的资料中,发现了红52团谜团的些许端倪。
他们特意深入乡村寻访,最终由一位九旬老者,说出了红军英勇战士们最后的结局。
党史研究人员是如何抽丝剥茧、发现掩埋七十年的真相的?红52团当年在云贵大地究竟遭遇了什么?残存的红军战士们又去了哪里呢?
老人道明真相
回溯往昔,红52团的失踪之谜,其实和我军当时处境艰难有很大关系。长征路上,红军各军团的部队都有和中央军委失联的情况。
而红52团消失的云贵高原,又为我军的搜寻工作增添了不少困难。这里少数民族聚集,会说汉语写汉字的人很少,红军部队进行信息传递和资料保存都非常麻烦。
种种因素叠加,导致红52团的突然消失,成了党史、军史悬而未决七十年的著名谜团。建国之后,党中央曾三次派遣调查组奔赴贵州寻觅,结果每次都无功而返。
时过境迁,红军当年遗留下的痕迹早已消失殆尽。中央调查组的人只能通过当地流传的红军故事按图索骥,搜寻效率之低下可想而知。
在中央搜寻的过程中,数支其他红军部队的下落被找到,可是红52团却依旧杳无音讯。直到2001年,党史研究人员杨又铸在纷繁复杂的资料里,找出了些许线索。
杨又铸在红军部队和党组织遗留的资料中苦寻无果,于是便把目光投放到了贵州各县镇的地方县志、风物志资料当中去了。
在贵州省石阡县遗留的县志资料中,杨又铸捕捉到了关键线索。
根据县志资料显示,石阡县在1934年,有支红军部队两次进入过该镇。
这和红52团当年的开拔时间、行军路线完全匹配,而且线索到这里是中断的,说明石阡县极有可能是红军战士们的忠魂埋骨地。
找到重要线索的杨又铸,连忙把此事告知给了中央文史馆党史研究中心。中央对此事很是重视,专门派了一个专业调查团队,配合辅助杨又铸的寻觅工作。
一行人顺着县志提供的线索苦寻,最终来到了重山之中的困牛山村。他们非常确定,这里就是红52团传奇故事结束的地方。
可当工作人员们寻问当地村民,当年红52团的具体情形时,村民们不是一问三不知,就是三缄其口根本不愿意作答。
年轻的村民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不了解红色往事十分正常,可村里老人们回避的态度,让杨又铸又是惊奇又是困惑不解。
要知道,我军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地位无比崇高,一般调查组询问普通群众红军的事儿,老百姓都是争先恐后提供线索的。
困牛山村老人们反常的态度,说明他们知道的事儿肯定很多,只不过由于一些不得已的苦衷才不愿开口。想到这里,杨又铸准备和团队开展“群众路线”。
调查团队的工作人员们在困牛山村常住了下来,每天和村头巷尾的老人们闲话家常,降低他们的敌意和警戒心。
久而久之,工作人员们和村民们越来越热络了,与村中老人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近。几名老者态度有了松动迹象,大家连忙趁热打铁,追问他们红52团的下落。
最终,一名年逾九旬的村中老者开了口,跟调查团队讲述了当年发生在困牛山村的红52团传奇故事。这件往事虽然已经过了七十年,但他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据老人讲述,当年红52团的战士们,和国民党大军进行了异常惨烈的战斗,最终大多数红军战士被逼跳崖壮烈牺牲。
当时困牛山村的村民们,家家户户都在主动帮红军战士们收尸。村民们家里的地窖,都被战士们的遗体填满了,由此可见红52团死伤之惨重。
在讲故事的时候,老者把调查团队的工作人员带到了烈士们的墓前,特意烧纸祭奠,以示对我军英雄们亡灵的尊敬追思。
结合老者的讲述和党史研究人员的资料补充,红52团失踪之谜终于被解开了。那是一个惨烈悲壮的故事,因为红军战士们死伤太严重,困牛山村的老人们甚至不愿提及。
困牛山的战斗
时间倒拨回1934年10月,红军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由于王明、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以及国民党大军的步步紧逼,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以失败告终。
为了保存革命和火种,我党工农红军的有生力量,中央军委决定进行战略转移,轰轰烈烈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就此拉开序幕。
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红军各军团分头出动,力图突破国军的包围圈,其中红军第六军团负责从西侧进行突围。
红军第六军团不辱使命,不但冲出了国军在西翼设立的重重封锁线,还给了兵力数倍于自己的敌军以沉重打击。
可好景不长,由于博古的瞎指挥,红军第六军团处境很快便岌岌可危了。本来第六军团应该即使与大部队汇合,可是博古偏要战士们回头赢刚国军主力。
究其原因,是红军第六军团的成功脱逃和局部胜利,给了博古巨大错觉。他以为第六军团可以和国军主力一较高下,丝毫没有考虑到敌我兵力强弱对比。
面对博古的烂招儿,第六军团的领导干部们十分犹豫。他们深知这么做几乎等同于去送死,可来自中央军委的命令,他们又不能不服从。
经过开会商讨,红军第六军团的将士们毅然决定服从军令,牺牲自己,为我军大部队的转移尽量争取一段时间。
既然是要拿自己当“诱饵”,牵制迷惑国民党大军,那自然是要挑国军中实力最强的部队。红军第六军团不顾自身兵力薄弱,毅然朝着国民党桂系部队的方向行进。
国军本来以为我军成功突围十分挫败,眼看着红军第六军团去而复返,老蒋大喜过望,连忙“微操”桂军进行阻击。
桂军和第六军团在甘西一带狭路相逢,由于我军地处幽谷地带,占据高地的桂军给我们造成了很大打击。第六军团被敌人完全压制,附近的湘军、黔军也赶来支援。
眼看着要被三路大军围攻,第六军团指挥部果断做出决策,撤离到山地深处,和敌军展开我军最擅长的游击战。
在计划撤退路线的过程中,红52团作为我军第六军团的先遣部队,负责勘探当地山区的地形。团长龙云在勘探过程中,汇报了一个不算很好的消息。
原来,云贵高原一带的山区地势十分逼仄,甘西地带更是如此。红52团正好卡在了地势险要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红军第六军团撤离大局。
如果红52团随大部队撤离该地,不光需要别的部队进行侧应保护,而且也不一定能够撤离成功;可要是红52团负责殿后的话,则能有效为大部队的撤离争取时间。
龙云和红52团的八百多名战士,都是久经沙场、革命意志无比坚定的老革命,全团将士们毅然决定自我牺牲,主动承担起了掩护红军第六军团撤离的重任。
既然是负责掩护任务,那么就不能打游击了,必须和敌人正面硬刚才行。龙云毅然带着八百余名红军战士,和我军主力部队反方向前进,寻找对面兵力三倍有余的桂军部队。
在困牛山一带,红52团与敌军展开了正面交锋。我军背后就是悬崖峭壁,战士们抱着拼死一搏的决心,和敌人们进行着英勇顽强的斗争。
由于我军气势如虹,敌军虽然兵力是我们的好几倍,却取得不了战场优势。为了将我军快速赶尽杀绝,残忍的国民党部队想出了一个丧尽天良的办法。
国军将困牛山村的村民们强行绑架到了战场,拿老百姓当“人肉盾牌”,掩护自己前进。红军战士们投鼠忌器,生怕不小心伤害到乡亲们,故而且战且退。
很快,红52团除了小股突围成功的分队,主力部队已经被逼到了困牛山的悬崖边儿。眼前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以伤害村民们为代价打击敌军,要么为老百姓而牺牲。
面对这番生死抉择,红52团的战士们毅然选择了后者。他们不愿伤害老百姓,同时也不愿被国军俘虏,当即集体跳崖壮烈牺牲。
这副惨烈又悲壮的画面,不光深深震撼了国军部队,也印在了被绑架村民们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因为伤痛太过沉重,经历过此事的困牛山村民们,才不愿和外人多提。
说到这里,也许有的朋友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红52团突围成功的战士们,他们后来去了哪里?综合困牛山村民以及附近各村镇居民的说法,杨又铸同样寻找到了答案。
剩余部队结局
红52团共计八百多名战士,其中有两百余人在龙云的带领下成功突围,沿着峭壁攀岩一路后撤到了河滩。
经过简单的修整,龙云决定带着两百余名战士沿河而下,寻找村落补充给养,顺便探寻与我军主力部队汇合的新路。
可就在往村落方向行进的过程中,红52团残部的踪迹,被当地一个经常依赖水路运送货物的布商发现了踪迹。
这名布商家里有亲戚是国军的基层长官,他自己也说国民党反动派的爪牙,每天狗仗人势在当地作威作福,鱼肉老百姓。
发现我军踪迹之后,这名布商先是觉得害怕,接着马上觉得自己“立功请赏”的大好机会终于来了。他把我军的动向汇报给了当地国民党,国军立刻展开了行动。
桂军的追击部队当晚便派出了先遣队,偷袭了正在河滩修整的红52团残部。由于不熟悉当地的地形,再加上兵力劣势实在太过严重,我军很快便败下阵来。
河滩激战,红52团残部的两百多名战士几乎全部牺牲。即使没有当场阵亡的战士,在被包围后为了避免被俘之辱,也毅然自刎壮烈牺牲了。
一夜过后,红52团仅有龙云一人幸存了。他拖着重伤流血的身躯毅然坚持北上,不为别的,只为把军情汇报给中央指挥部。
可惜在贵州省的边界地带,龙云不幸被一名国民党的保长发现并抓获,被国军所俘虏。国军对龙云动了大刑,希望能从他这里获得红军的情报,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
龙云的英勇不屈,让国民党反动派恼羞成怒,他们将其关押到了监狱。由于身受重伤感染严重,外加上辗转多个监狱,龙云半年后死在了湖北武汉的国民党大牢。
至此,红52团全部战士尽皆英勇牺牲。困牛山村的村民们,不光主动安葬了烈士们,还自发地为他们树碑立传,以表达对人民子弟兵的感激与怀念。
红52团失踪之谜真相大白后,我军英勇长征画卷的最后一块拼图,终于严丝合缝地拼接了起来。红52团勇于牺牲、爱民护民的光辉形象,将永垂我国党史、军史。
2016年,经贵州省政府批准,龙云正式获得了烈士称号,并成为了“人民英雄”。这是他应得的,只不过晚了八十多年。
可龙云同志若是泉下有知,想必不会在意这些虚名。他和他带领的红52团八百多名战士,生前死后,都将庇佑这片无数红军浴血奋战、流血牺牲过的祖国大地。
参考资料
- 今日头条:环球网《走进困牛山,解读这座山的“精神密码”》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46033029952537088/?channel=&source=search_tab
- 《红军长征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若干重大史实聚焦》,姜廷玉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
- 《长征》,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
- 《红军长征记》,刘统整理注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