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未领兵打仗,却凭借卓越的医术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就是被誉为“红色华佗”的傅连暲。



1894年,傅连暲出生于福建汀州的一个贫寒家庭。自幼目睹码头工友们患病却无力医治的悲惨状况,一颗救死扶伤的种子在他心底悄然种下。中学毕业后,他凭借努力考入英国基督教会所属的亚盛顿医馆,从此踏上医学之路。学习期间,傅连暲勤奋刻苦,成绩优异。毕业后,他成为汀州所属八县的旅行医生,常年奔波于荒野之间,深切体会到了贫苦百姓在病痛面前的无奈与困苦,这更加坚定了他治病救人的决心。

1925年,傅连暲进入福音医院。当时,正值五卅运动爆发,外籍人士纷纷离开汀州,凭借高明的医术和正直善良的品质,他被公推为院长。在他的领导下,福音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显著提升,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1927年,南昌起义的枪声震动全国,也改变了傅连暲的人生轨迹。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经汀州时,许多战士身负重伤。傅连暲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积极组织救治工作。他联系城内同行,发动学校师生,还四处租借病房,竭尽全力为伤员们提供救治。在这些伤员中,就有后来的共和国大将陈赓。陈赓腿部两处中弹,胫骨骨折,膝盖处筋骨被打断,伤情十分危急。按照当时的常规治疗手段,截肢是最稳妥的选择,但陈赓年仅二十几岁,他渴望继续带兵打仗,保住这条腿对他来说至关重要。

傅连暲被陈赓的坚定信念所打动,决定冒险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在抗生素奇缺的艰难条件下,他精心为陈赓接上断骨,还把自己的牛奶送给陈赓补充营养。经过长时间的悉心治疗,陈赓终于转危为安,他的这条腿也得以保住,虽然落下了残疾,但能够继续驰骋沙场。这次经历,不仅让傅连暲与红军结下了深厚情谊,也让他看到了红军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他开始从心底认同并支持革命。

1929年3月,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来到汀州城。傅连暲像之前一样,积极救治红军伤病员。当时正值天花流行,他组织医务人员为红四军全体指战员普种牛痘,有效遏制了天花的蔓延。在与朱德、毛泽东的接触中,傅连暲被他们身上豪迈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所深深感染,更加坚定了为革命工作的决心。此后,他利用福音医院院长的合法身份,多次为红军提供情报和药品、医疗器械,成为了红军在白色区域的重要支持者。

1932年,毛泽东来到汀州休养,与傅连暲有了更多深入的交流。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进一步影响了傅连暲。此时,福音医院虽保留教会医院身份,但实际上已成为红军的后方医院。随着形势的发展,毛泽东建议将福音医院改建为中央红色医院,傅连暲欣然同意。

1933年初,为了支持革命,他毅然放弃福音医院院长月薪400银元的优厚待遇,投身中国工农红军。他雇了150名挑夫,历时半个月,将福音医院的全部设备迁至瑞金,领导组建了中央红色医院,并担任院长。中央红色医院占地2000多平方米,药房、手术室、病房、实验室、中药房一应俱全,是中央苏区时期规模最大、医疗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医院。它不仅接诊红军伤病员,还免费为群众看病,成为了真正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医院。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傅连暲始终坚守在医疗岗位上,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4年秋,毛主席在于都突然病重,傅连暲接到消息后,立刻收拾急救药品,背上医药箱,日夜兼程,跋涉百余里从瑞金赶往于都。当时他已人到中年,身患肺病、胃病,身体状况不佳,但治病救人的急切心情让他忘却了自身的不适。抵达后,他迅速投入诊断工作。

由于当时条件简陋,没有显微镜、X光等设备,无法进行验血和透视,他只能凭借多年积累的医疗经验,通过听诊器听诊和询问工作人员来掌握病情。经过仔细分析,他判断毛主席患的是恶性疟疾,并制定了治疗方案。在他的精心治疗下,毛主席的病情逐渐好转,直至痊愈。大病初愈的毛主席立刻投入到为红军撤离中央苏区的突围路线作调查研究工作中。可以说,傅连暲在关键时刻挽救了毛主席的生命,为党立下了大功。

除了救治毛主席,傅连暲还为众多红军将领提供过医疗服务,朱老总、刘伯承、王树声等都曾得到过他的救治。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对待每一位病人都认真负责、关怀备至,赢得了红军将士们的尊敬和爱戴。在中央苏区,他还创办了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亲自编写教材并授课,培养了第一批红军医务人员,为红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4年10月,傅连暲随中央红军主力踏上了长征之路。长征途中,条件极其艰苦,缺医少药是常态,但他始终不离不弃,带着“马背上的医院”,为受伤生病的红军战士们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治。他把行医多年的积蓄全部捐给部队,用于添置医药设备。为了保障战士们的生命健康,他不顾疲劳,每天连续十几个小时做手术,几个通宵后,累得歪着身子倒地就睡着了,但醒来后又立刻投入工作,从未放下手中的手术刀。他的坚持和付出,让许多红军战士在伤病中得以康复,重新回到战斗岗位,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医疗保障。

到达陕北后,傅连暲担任中央总卫生处处长,负责整个中央的医疗工作。他继续为党的医疗卫生事业辛勤耕耘,不断完善医疗体系,提高医疗水平。尽管工作繁忙,但他始终心系革命,多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在毛主席和陈云的介绍下,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此后,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为党的事业奋斗。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傅连暲一直奋战在医疗卫生工作的第一线,为保障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付出了巨大努力。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1952年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并负责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保健工作。他长期担任卫生部门要职,积极推动中西医结合,普及祖国医学,培养医学人才,为促进中国人民身体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1955年,傅连暲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虽从未领兵打仗,但他在医疗战线上的卓越贡献,赢得了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敬重,这一荣誉对他来说当之无愧。

然而,傅连暲的晚年却遭遇了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受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1966年,林彪利用职权对他进行殴打、游斗、抄家,并组织人批斗他所谓的“三反言论”。面对迫害,傅连暲没有屈服,他在1966年8月29日给毛主席写信,恳求毛主席救他一命。毛主席批示“此非当权派,又无大罪;应予以保护”,但林彪一伙仍不放过他。1967年11月8日,他在给后勤部党委的信中无奈地写道:“在毛主席批示‘对他应予保护’后,仍然遭受威逼迫害。”

1968年3月14日清晨,邱会作根据林彪“把他抓起来”的旨意,将傅连暲将军和妻子陈真仁秘密逮捕,关入秦城监狱。在狱中,他遭受了无休止的审讯逼供和生活上的折磨。他坚决抗拒不实指控,说“我的情况毛主席了解,你们去问他”。由于身体虚弱多病,又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和照顾,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968年3月29日,傅连暲含冤去世,死时手上还戴着沉重的手铐,两腕部及肘部表皮脱落,结着黑紫色的血疤 ,火化登记表上没有姓名,只有一个囚犯的号码,他成为“文化大革命”中关押在秦城监狱的第一个含冤而死的高级干部。

1973年11月,经毛主席批示,并经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追认傅连暲将军为革命烈士。1975年,中央军委为傅连暲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78年11月22日,总后勤部在北京首都体育馆召开万人大会,公开为傅连暲夫妇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先后两次为同一个人平反,这在全国是首例,也彰显了党对傅连暲功绩的高度认可和对历史公正的追求。

傅连暲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医疗卫生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虽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但他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在无硝烟的战场上拯救了无数生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