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学习一下被价值条件化的儿童。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常常会无意识地陷入一个误区:将孩子的价值与他们的表现或成就挂钩。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价值条件化”,即孩子只有在完成某些事情或达到某些标准时,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和爱。当父母说出"考满分才是好孩子"、"不哭闹才有奖励"时,孩子接收到的不是单纯的行为指导,而是情感联结的价目表。这种无意识的交换式教育,在依恋理论中被称为"情感有条件化"。孩子天然的安全性依恋需求被扭曲为交易关系,他们开始相信:只有满足特定标准,才值得被爱。本文将从依恋理论、心智化理论以及心理动力学视角出发,探讨价值条件化对孩子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父母避免这种无意识的伤害。



接下来我们解读一下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条件化表现。许多父母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用“条件”定义孩子的价值。首先是情感勒索,比如有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考不上重点中学,你对得起我们吗?”然后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赞美:只夸奖成绩、奖项,却忽视孩子的努力或情绪。最后就是否定孩子的真实需求:孩子说“我好累”,父母回应:“别人都能坚持,你为什么不行?”父母的这些做法,让孩子内心体验为:我的价值取决于是否符合父母的期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