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位列开国十大将第三,政工出身的他,刚正不阿,为人处事很有原则,战争年代最擅长开辟根据地。抗战时开辟苏北根据地,解放战争时向上级建议尽快发展根据地,开辟西满根据地等。
与他搭档过的人不少,解放战争时期程子华,抗日战争时期的徐海东,土地革命时期的李天佑。
说到他与李天佑,都是红三军团的将领。
严格意义上来说,李天佑出身红7军,在左右江开辟根据地,后随主力挺进苏区,部队最终剩下1300人编入红1军团、红3军团序列。李天佑成为红三军团一名指挥员。
他作战很勇,19岁时被彭军团长表扬:年纪轻轻的,指挥打仗真有本事。1934年,20岁成为红三军团5师师长,是当时最年轻的师长之一。
1934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5师在遵义南面刀靶镇担负警戒任务,因为患疟疾无法行走,只好躺担架上指挥。此时敌人摸进镇子里,然后快速转移到后山。原本5师担负警戒任务,自己师部被敌人袭击,彭军团长大发雷霆,将他从师长改为军团作战副科长。此时黄克诚在司令部担任侦察科长,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敢于讲真话,而多次被降职使用。
部队抵达陕北后,红1军团番号恢复,红3军团没有恢复,编入1军团序列。两个军团的干部相互搭档,但不和谐,如红4师师长陈光,政委彭雪枫。在作战方面意见不一致,彭雪枫不希望打攻坚战,因为伤亡大,也希望有朝一日恢复红3军团番号,给三军团保留骨干力量。陈光是1军团的干部,两人问题尖锐,后被调离。
上级调已经担任红1军团2师副师长的李天佑,担任四师师长,黄克诚担任政委。4师是三军团部队,这两位担任军政主官,部队情况得到改善。
两人搭档时间很短暂,没多久黄克诚调离,但在黄克诚的印象中:李天佑作战勇敢坚决,指挥能力强。与搭档以及下级处理关系很好,缺点是文化程度低一点。
尽管李天佑抗战时期到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过,但在少年时期,为生活所迫,就到外地当学徒,后报名参加李明瑞的部队。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走上革命道路。
抗战初期,他参加平型关战斗,率领部队发挥很大作用。后因身体去苏联治疗休养,1944年艰难返回祖国。抗战胜利后,调去东北打仗,军事方面再次得到历练,成为四野乃至全军有名的战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