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41军)在入关后,横扫傅作义集团第16军主力、第104军主力的康庄、怀来追歼战。
在这两次作战中,第4纵队以伤亡减员740人的代价,毙伤俘敌15000人,打出了1比20的战损比来,并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
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之所以展现出如此强悍的战斗力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部队的硬实力就比华北国民党军强不少。
以兵力数量来说,到1948年12月时,该纵队已是一支将约5万人(49326人)的大军。
这样的兵力数量相当于什么概念呢?
比如当时包围张家口的华北第三兵团,在成立时兵力还不到53000人,东北野战军的一个主力纵队当时就接近于华北一个野战兵团了。
而且第4纵队在华北战场作战,还有额外的加成。
因为在之前不久的塔山阻击战中,东进兵团担负主要进攻任务的部队就是华北来的援军;当时有第62军所辖的第151师、第157师参战,另外还有最嚣张、战斗力最强的独立第95师。
这个师号称在华北战场没有丢过一挺机枪,结果塔山战场上三四天时间就从三个团打成了三个营。
连独立第95师这样的部队都被打成了这个样子,那华北别的部队怎么想?
而且整个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将国民党军的新1军、新6军全歼,华北的部队又怎么想?
像第4纵队这样的主力,一个纵队的兵力放到华北也得顶国民党军两个军,战斗力上更强于后者。所以康庄、怀来追歼战取得巨大战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大家可能会想了,塔山之战打得惨烈,第4纵队如何在短时间内恢复战斗力,并将兵力增长到近5万人之众,还突然出现在华北战场参战呢?
那我们就得从第4纵队的原有兵力、作战减员以及补充和建制调整来说了。
在辽沈战役前,第4纵队的总兵力为4万人;这个兵力数基本上保证了第4纵队的每个步兵师能有11000人到12000人左右的兵力,其余为纵队机关和直属队。
我们都知道第4纵队打了塔山阻击战,不过在塔山战前第4纵队还打了分割包围锦西、兴城作战,以及随后的兴城攻坚战。
在这两次战斗中第4纵队分别减员2043人、460人,合计减员2503人。
相较于第4纵队的兵力总数,2500余人占比不到十分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兵力大都为各基层连队的战斗兵,所以对步兵连的战斗力还是有影响的。
而塔山之战预估会是一场大血战,第4纵队战前估计可能会有10000人的伤亡。
不过在实际的阻击战任务全程中,总减员是3571人,其中最重要的6天阻击战中减员为3145人。
也就是说,在整个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的减员大约是6000余人。
还是上面所提到的,因为这些伤亡减员主要集中于步兵连队,尤其是一些执行关键任务的连队减员会比较大,这是我们在一些军史书籍中可以感受得到的。
塔山阻击战任务完成后,第4纵队与第11纵队并没有继续参加辽西、沈阳之战,而是编为东北先遣兵团提前入关。
因为大战之后第4纵队减员不少,一些步兵连队还是缺编状态,所以在向关内进军过程中,补充了新战士和解放战士5000余人。
但是因为任务比较急,而且又是直接转换到华北战场作战,所以在入关初期出现了一定的非战斗减员,因此纵队兵力数略微下降。
在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后,入关作战的思想统一,部队的非战斗减员就比较少了。
待11月份进至冀东区域后,第4纵队进行了为期20天的短期休整,总结和提升了军事以及政治工作,并补入了冀东籍战士3000余人。
经过这次补兵后,第4纵队本部的兵力增加到了大约41000人,恢复并略微超过了辽沈战役前的兵力。
而且在1948年11月时就已经确定东野第4纵队会改为第41军,下属三个师改为第121师、第122师、第123师;只不过新番号到天津解放后才正式启用,所以现在关于那段时间的战斗中,会出现两套不同的编制番号,这点需要注意。
当然,仅靠东野第4纵队本部的将近41000人肯定是不到近5万大军的。
但在大军入关的时候,东野将原先各独立师也授予正规番号,并分给每个纵队一个师。
第4纵队分得的是独立第2师,这个师在辽沈战役中立有大功,调整后的番号为第154师,当时全师有8000多人;虽然跟主力师的兵力有所差距,但加上这个师后,第4纵队的兵力就超过了49000人。
以上就是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在辽沈到平津战役阶段的兵力状况,希望对大家了解那段战史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