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打仗次数寥寥无几,却被授予军衔的人并不多。
有些人留洋在外习得一身的理论知识,回国后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后方机关院校培育人才,谓之良师;
有些人是不带枪的战士,与死神赛跑,与阎王抢人,挽救了不知多少条生命,谓之良医。
这些人,不上前线,同样功勋卓越。这些人中,包括了饶正锡。
饶正锡是湖北省钟祥县人,1911年5月出生,家住在叫文集镇的小城镇里。
饶家不富裕,是典型的庄稼人,靠天吃饭。
收成好的时候,给地主交了租子和粮食后,自家还有剩余,收成不好的时候,一家人连饭都吃不饱。
而往往,贫穷与疾病相伴,常年劳累的饶父饶母身体不好,无钱医治,一直都饱受病痛的折磨。
在红军队伍中,饶正锡的文化水平不高也不低,只有中学的学历。
他儿时读过一年私塾,后入读基督教会开办的免费学校——三育小学。
没有教育经费付出的饶家,按理说担子应该轻了一些,可饶父饶母却突然病故,不知是何缘由。
双亲离世的悲痛让年幼的饶正锡无法承受,况且,家里没了支柱,他只能辍学打工。
命运的不公,时常让饶正锡感到不解,好好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
以前,父母只是小病小痛,后来慢慢发展成了熬不下去的程度。
闯荡了几年后,长兄带着饶正锡迁居汉口,两兄弟互相扶持,相依为命。
这时,他得以再次入校学习,在昔日学校校长的推荐下,成了武昌博文书院的一名学生。
在校期间,饶正锡孜孜不倦地读书,自学了国文、数学以及英语,肚子里有了点货。
长兄资助他上了一年学后,因经济问题停止了交学费,饶正锡的学习生涯告一段落。
为了维持生计,学到能够养活自己的技能,饶正锡询问长兄,有什么适合他的职业。
长兄提出建议,可到大冶县一所教会医院——普爱医院学医,半工半读。
饶正锡联想到父母骤然离世的那番场景,打心底里认同长兄的说法。
学医,就能救死扶伤了——这便是饶正锡的初衷。
他在普爱医院待了三年,研习医术的同时,接触到了共产主义,还多次参与到了革命活动中。
1930年,饶正锡刚好19岁,达到了加入红军队伍的年龄标准。
彭德怀率红3军团攻打大冶县城,红旗飘扬在了城中。
令人疑惑的是,老百姓们见到了兵居然没有跑,而是一反常态地夹道欢迎,热情拥护。
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好似来了贵客一般。
看到此场景,饶正锡更加确定,红军是穷苦人民的队伍。
辞去了普爱医院的工作,饶正锡加入三军团,成了总医院的一份子,靠着多年来积攒的工作经验,帮助后方医职人员抢救伤员。
他从安安静静的普通医院,到在火线上参与救护,与战士们建立下了深厚的情谊。
军队四处应敌,战火绵延,哪里有战斗,饶正锡就往哪里钻,医治了不计其数的伤病员。
就拿黄狮渡战斗来说,为了策应三军团行动,饶正锡协同卫生部在十几里开外的小竺设置了野战医院,与何复生(饶正锡加入革命的引路人之一)一起,三天三夜内,医治了近千名战士。
长征前,他历任红三军团第五军医院医生、院长,红三军团卫生部医务主任、卫生部部长,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他都有参与。
长征时,饶正锡为了医疗事业呕心沥血,不仅要培育医务工作者,还要管理好卫生部的诸多事宜,特别是照顾伤病员的看护队。
据资料显示,部队转移时,红3 军团卫生部有300多人,包括机关100人,担架队200多人,此外,还有二三十个挑药担子的挑夫,一个24人的看护队。
这下,落在饶正锡肩头上的担子可重了不少。
举世瞩目的长征,之所以令人敬佩与感慨,那是因为困难很多,但红军克服了。
气候、饥饿、受伤、疾病、国民党追击以及思想错误,哪一样都足够让战士退却,但他们选择迎难而上。
这几大“敌人”中,受伤和疾病两样,都能靠医术有所缓解,由此可见,军队里的医生该有多忙。
上战场的流血受伤,其实在所难免,但疾病却是五花八门的。
比如长时间急行军导致的脚肿;因走山路和小道,腿脚经常被植被刮伤划破,患上小腿溃疡;
因蚊虫叮咬而发生的皮肤溃烂;
因长时间疲劳行军导致跌倒摔伤;
还有水土不服、吃冷饭、喝脏水等带来的腹泻、肠胃绞疼、肠炎、痢疾等肠胃疾病。
感冒是家常便饭,因疲劳、寒冷、饥饿而染病屡见不鲜,还有偶发的病,误吃毒蘑菇、大黄叶而中毒、过雪山患上雪盲症、冻伤等。
女同志因长期不洗澡,得妇科病抱憾终生的也很多。甚至,还有疟疾、疥疮等传染病,所以,医生,真的是不能缺少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高强度救治伤员的情况下,饶正锡还很少骑马,而是把能扛东西的马、骡子让出来,用来驮大家的行李,或是驮体力不支走不动,掉队的红军战士。
他自己是这样说的:“我还那么年轻,才23岁,就让这匹骡子为大家服务吧。”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饶正锡在后勤部和卫生部两个部门打转,要说他没参加什么军事活动,也不完全正确,因为他总是在后方默默付出,把生死一线的人从鬼门关给拉回来。
他在保卫延安、解放西北、进军新疆等战役中也露过脸,只不过也没有扛枪,上战场的次数屈指可数。
即便是这样,他的功劳仍然不可磨灭。
早在革命初期,彭德怀就夸过他,说他是阎王爷的对头,后来他在八年抗战时,将江西苏区创办的红军卫生学校改制为中国医科大学,白手起家,教材自己编,教学仪器自己造,带着学员们一边开荒种地、养猪养羊、瓦窑烧炭,一边苦心学习。
单1940年到1941年一年的时间里,中国医科大学就培养出了多达498名的医疗技术人员,各个技术领域的都有。
这意味着,前线的救治力量变得更加坚固,军队医院的压力得以缓解,抗战胜利更有希望了。1955年,饶正锡作为没怎么开过枪的将领,被授予中将军衔。
1998年6月22日,他离我们而去,享年88岁。
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评价其,淡泊名利,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严格履行职责,有诸多建树。
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将永载史册。
而他把自己对医学的热爱,写进了书里——《论军队卫生工作》,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本文由大荟师红色文化【刘尚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