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百米之内——李淜作品展”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开幕。展览以该美术馆为圆心,半径百米内的空间为创作边界,将古北人熟悉的街角便利店、梧桐树荫下的咖啡店、古北大厦等写字楼的金属铭牌,乃至珊珊小笼店升腾的烟火气,悉数凝练于28幅油画中,构建出一幅流动的都市生活图鉴。
步入展厅,首先抓住记者眼球的,是一幅低饱和度色调的油画。画面中,红宝石路口那排苍劲的梧桐树被解构成斑驳的色块,枝干在灰蓝的天空下伸展,形成虚实交错的视觉韵律。李淜捕捉着叶片在风中颤动的瞬间,刻意模糊的轮廓让熟悉的街景蒙上一层疏离感。
《珊珊小笼》
转角处,一幅题为《珊珊小笼》的作品也吸引了许多驻足者。“珊珊小笼是我吃了很多年的一家店,几乎每周都要去吃,看到它被搬到了油画中,感觉就像是在美术馆里看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市民吴女士说道。
除了路口的梧桐树、温馨的美食店,李淜还将油雕院百米之内的便利店招牌、公司铭牌等元素,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
“这百米之内的空间,物质谱系揭示着空间的社会编码。”李淜表示,“马赛克瓷砖贴面的样式承载集体记忆,金属的公司铭牌是映射着资本流动的抽象图谱。”在他的画作中,快餐店的聚丙烯餐盒与写字楼的碳酸钙石材前台,构成消费社会的物质辩证法。前者用一次性逻辑解构进食仪式,后者以稀缺石材的肌理巩固商业权威,而霓虹灯膜与金属镀层则书写消费主义的视觉修辞。
本次展览中,李淜的创作延续了他一贯沉稳、中性的风格。他的作品挑战了图像的真实性,将油雕院百米之内的便利店招牌、公司铭牌等还原为其本身形态,同时保留并夸大了绘画特有的痕迹,形成了形式语言与图像符号之间的张力。他的画作不仅是对绘画与现实、图像与认知的探讨,更是对绘画语言的拓展和对传统观念及惯性思维的反叛。
据悉,本次展览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展览期间,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还将举办两场相关公教活动:3月1日的学术会客厅与3月9日的创新课堂第二期第二讲,进一步拓展观众对展览的理解,引导大家深入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百米之内——李淜作品展
展览地址: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金珠路111号)
开放时间:即日起至3月9日
部分图片来源于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撰稿/摄影:甘力心
编辑:毕扬静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