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89期 封面

本期导读

01

美术聚焦

●《哪吒之魔童闹海》:踏出一条自己的路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一行赴浙江考察调研

●稽古振今——第八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临摹展举办

02

新闻时评

●“策展”边界应如何拓展

03

美术新闻

●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优秀项目名单公布

●中国美术家协会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春走基层赴延安采风慰问活动

●全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研讨会在陕西召开

●中国女画家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徐涟当选新一届会长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

●油城印象·岁月流金——中国油画名家写生作品巡展在新疆克拉玛依科技馆开幕

●本报观察 | 画笔与算法的共生:AI时代艺术创作的破界与坚守

●艺坛短波

04

专题

●大道不孤——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一个人的视觉谱系·王东声作品展在京举办

05

艺术家

●杜大恺:静水流深

●卓鹤君:山魂

●巫卫东:古道放歌

●海报看展

06

美育

●名课荟萃 | 当水墨邂逅油彩:聚焦中西艺术融合与文化对话

●美育观察 | 蛇年春节期间全国美术馆公教活动亮点纷呈

●名师讲堂 | 中国国家画院陈明工作室高研班课堂教学实录——陈明:艺术史书写如何面对图像化的时代

●2023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一场对传统文化的再创作与创新传播实验

07

副刊

●“萌”文物 | 博物馆里的“哪吒闹海”

●新书推荐 |

·《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修订版)

·《人间有情:丰子恺漫画艺术精品集》

·《故宫书画集》(精编版)

·《先生,高二适》

●美好时节·十二花令 | 梅花:疏影横斜的文人清君逸友

美术聚焦


●《哪吒之魔童闹海》:踏出一条自己的路

2019年,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上映在国内外动画市场激起千层浪。它大胆打破了大众对传统神话故事的刻板印象,重塑了哪吒的形象,以现代视角演绎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热血逆袭故事。阔别五载,《哪吒之魔童闹海》在万众瞩目下强势回归,于乙巳蛇年大年初一(1月29日)正式上映。该片在各个维度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凭借精彩剧情、深刻主题和震撼视效,迅速成为现象级作品。截至2月18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123.19亿元,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百亿的动画电影,并问鼎全球动画电影票房之巅。作为中国文化经典IP,哪吒的美学形象历经岁月洗礼,从古老神话到数字媒介,始终紧扣时代审美与技术浪潮,不断焕发新生。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动画工业的成熟,更以创新表达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美学突破与时代共鸣,踏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一行赴浙江考察调研

2月18日,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率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何加林、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董雷、创研规划处处长袁学军、山水画所所长方向、油画所所长赵培智、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书法篆刻所副所长(主持工作)谢小铨,艺术家党震、孙震生,办公室干部汪浩然一行赴浙江画院进行考察调研,并开展座谈交流。


●稽古振今——第八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临摹展举办

2月1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中国美术学院主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画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浙江省文化会堂(浙江展览馆)承办的“稽古振今——第八届杭州· 中国画双年展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临摹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幕。本届展览以“稽古振今”为主题,聚焦“师古人”的核心命题,既延续了历届对中国画本体的深度追问,亦开启了一条更宏阔的古今对话之路。展览以古鉴今、以今承古,旨在通过笔墨叩问中国画的当代意义与未来可能。

新闻时评


●“策展”边界应如何拓展

展览承载着为社会提供高品质文化滋养、以艺术品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在推动文化建设、深化社会美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期,随着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全球艺术策展教育研讨会和“策展在中国”研讨会等活动的相继举办,再度引发学界与业界对“策展”这一艺术实践的深度关注和广泛讨论。随着策展学科体系建构的日益完善,其专业性不断提升。然而,数智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既为策展教育与实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考验。在此背景下,如何立足全球视野,探索策展发展的新路径;如何拓宽跨学科合作渠道,激发创新活力,成为每一位策展人面前的紧迫课题。本期时评特别聚焦策展的边界问题,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把脉其现状与发展趋势。

美术新闻


●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优秀项目名单公布

2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优秀项目名单。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方案〉的通知》要求,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总结验收工作顺利完成。经专家认真评审,共评选出15个优秀项目(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美术家协会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春走基层赴延安采风慰问活动

2月10日至12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美术艺术中心、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延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延安市美术家协会协办的“强基工程”新春特别行动——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春走基层赴延安采风慰问活动在陕西延安开展。

●全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研讨会在陕西召开

2月14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陕西省博物馆协会、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联盟协办的“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全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研讨会”在陕西召开。

●中国女画家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徐涟当选新一届会长

2月17日,中国女画家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首都宾馆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主席团、监事会、常务理事会、理事会。徐涟当选新一届中国女画家协会会长,王晓琳任常务副会长,安佳任副会长兼法人代表,康蕾任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红、张凌、王易霓、王德芳、李传真、王志英、申卉芪、马良芬、孙肖嘉、王一帆、徐红梅、田亚君、邓柯任副会长,邱雷任监事长,许正任副监事长。会上宣布了新一届监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理事会名单。孔紫被聘任为终身名誉会长。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

2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4 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京举行。来自国内相关科研单位、高校的专家学者,入选、入围项目及国外考古新发现项目代表参加论坛。

●油城印象·岁月流金——中国油画名家写生作品巡展在新疆克拉玛依科技馆开幕

2月18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油城印象·岁月流金”中国油画名家写生作品巡展在新疆克拉玛依科技馆开幕。本次展览通过90余幅油画作品,生动展现了克拉玛依这座英雄之城的峥嵘岁月与新时代风采。

●本报观察 | 画笔与算法的共生:AI时代艺术创作的破界与坚守

当ChatGPT在2022年掀起全球 AI热潮时,人们或许未曾料到,这场技术革命将以更猛烈的态势席卷世界。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首次定义人工智能,到深度学习推动图像识别突破,再到 GPT-3展现文字创造的魔力,AI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淀,终于在2025年迎来中国力量的爆发——DeepSeek的全球走红。这不仅标志着国产大模型实现技术突围,更预示着艺术创作疆域将被重新丈量。对此,美术界既惊叹于技术赋能的可能性,又陷入深层焦虑:AI之于艺术家,究竟是普罗米修斯的火种还是潘多拉的魔盒?画笔与算法能否共存?AI是打开新维度的密钥还是消解人性温度的黑匣?答案或许就藏在人与机器碰撞出的新美学光谱里。

●艺坛短波

专题


●大道不孤——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一个人的视觉谱系·王东声作品展在京举办

2月16日至26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大道不孤——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一个人的视觉谱系·王东声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东楼展区三层举办。展览集中展示了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艺术家王东声自2014年以来在书法与书写、陶瓷印、水墨与综合媒介等方面创作的120余件艺术佳作。展览作品分为“书写与表达”“印陶如是”“水墨图景”和“媒材赋格”四个系列,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其在艺术领域的实践探索与成果。

艺术家


杜大恺:静水流深

●卓鹤君:山魂

●巫卫东:古道放歌

●海报看展

美育


●名课荟萃 | 当水墨邂逅油彩:聚焦中西艺术融合与文化对话

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当水墨邂逅油彩”以中国水墨画与西方油画的艺术特色与语言特征为切入点,聚焦中西艺术融合与对话。作为一门线上通识课程,该课自2017年开课以来,已开设17个学期,覆盖280余所高校选课,累计互动56.6万次,浏览量达21.5万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在线课程的共享性和开放性。

●美育观察 | 蛇年春节期间全国美术馆公教活动亮点纷呈

刚刚过去的乙巳蛇年,全国各大美术馆积极策划并推出了形式多样的美育公教活动,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这些活动内容丰富,涵盖了展览导览、艺术工作坊、讲座沙龙及互动体验等多种类型,吸引了不同年龄和文化背景的观众广泛参与。


●名师讲堂 | 中国国家画院陈明工作室高研班课堂教学实录——陈明:艺术史书写如何面对图像化的时代

图像化时代的艺术史书写,至少面临两个问题:一、如何选择图像?二、如何阐释图像?图像构成当代艺术史书写的重要内容,但在这些碎片化和纷乱的图像中,选择哪些图像,需要艺术史家去甄别和判断,这就牵涉他自身的艺术观念和思考了。在图像化时代,图像充斥社会各个角落,文字的势力大大减弱,无所不在的图像改变了大众的阅读习惯,图像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提高了。然而,艺术史家在撰写艺术史时,不可能只是依靠图像来进行理论的建构,他必然动用所积累的所有学科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

●2023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一场对传统文化的再创作与创新传播实验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在依托“商兔奔月展”延伸、开发的“明月千里照古今:商兔奔月之传统与创新”公教项目中,结合传统文化与当代需求,设计了一系列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进行了深度的文化传播与教育实践。通过考古、历史、人类学和美学等多学科视角,深入挖掘古文字、纹样及神话故事等元素。

副刊


●“萌”文物 | 博物馆里的“哪吒闹海”

近日,随着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出圈,“哪吒闹海”神话引发热议。佛经记载,哪吒有时是天王,有时是鬼王,其主要职责是捍卫佛法和保护世人并严惩奸险。到了宋朝,哪吒被描绘为名将李靖的儿子,完成了第一次本土化演化。

●新书推荐 |

《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修订版)

《人间有情:丰子恺漫画艺术精品集》

《故宫书画集》(精编版)

《先生,高二适》


●美好时节 ·十二花令 | 梅花:疏影横斜的文人清君逸友

草木本无情,但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擅长以草木寄情、借物喻人,在一草一木中倾注真情、寄托深意。花卉,作为这一文化传统的载体,被赋予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与象征意义。依据岁时节令,中国古代巧妙地将一年十二个月与特定花卉相匹配:一月傲骨寒梅,二月娇柔杏花,三月烂漫桃花,四月雍容牡丹,五月火红石榴,六月清雅荷花,七月幽谷兰花,八月馥郁桂花,九月淡泊菊花,十月清丽芙蓉,十一月坚韧山茶,及至十二月则是凌波水仙。《中国美术报》循此十二月令花卉,推出“美好时节 ·十二花令”栏目,与读者共同品味花卉与画作交织的无限韵味。

编辑 | 李振伟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二审 | 刘 晶

三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