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课程事业发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是国家层面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制度的深化,其建设质量直接关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配性与前瞻性。由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具备长周期特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还难以与产业最新技术要求无缝对接,因此,通过深化“五个推进”打造教育强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可有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支撑。

  推进科学设计

  提升一流核心课程适配新准度

  新时代职业教育课程建设须立足产业迭代规律,聚焦目标精准对接、结构层次优化、内容动态创新三大核心维度,通过系统化设计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

  一是精准定位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贴合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确保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具有产业针对性与市场实用性。在设置课程目标时,需建立专业谱系图与产业谱系图动态对接机制,在重点领域实现课程标准与产业标准的双向转化。

  二是优化课程结构,按照“理论基础+技术规范+实践应用”的逻辑线索,打造层次分明、衔接紧密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并确保在一定期限内进行一轮课程内容上的技术迭代。同时,融入理实一体、产教融合理念,使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结构更加完善。

  三是创新课程内容,其中包含与之匹配的教材内容、教学资源与课程平台等,应及时吸纳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确保职业教育课程具备前沿性与时代性。

  推进立德树人

  铸就一流核心课程灵魂新高度

  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一流核心课程的灵魂,可通过课程思政系统化设计、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职业道德具象化培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互嵌,为培养德技并修的新时代大国工匠筑牢思想根基。

  一是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职业教育一流课程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工匠精神等为引领,塑造职业院校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精神文化、职业道德等,增强职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职业认同感。如开发“思政+文化”融合的职业院校课程模块,实现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双维赋能。

  三是强化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可以科学构建职业道德量化评价体系,将不同大类多项职业素养指标纳入职业院校课程考核。

  推进创新驱动

  激发一流核心课程建设新活力

  创新是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发展的不竭动力,可通过虚实融合的教学场景再造、智能技术的教育流程重塑、产教协同的课程研发突破,实现职业教育课程供给质量的整体跃升,为打造具有国际示范性的核心课程注入持续活力。

  一是创新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推广元宇宙学习空间、数字孪生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教学层面,可在职业教育新专业领域建成虚实融合实训室,推广“虚拟工厂+真实项目”教学组织形式。

  二是利用数字技术赋能课程教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营造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体验。在评价层面,需构建AI驱动的学习分析系统,通过多个观测点实现学习过程全轨迹记录。

  三是鼓励一流核心课程研发与创新,支持教师团队开展课程研发工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课程资源,为一流核心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资源层面,需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开发数字教材,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评价反馈等与技术的同步更新,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学习的自主性、资源的共享性。

  推进实践导向

  拓宽一流核心课程实施新路径

  实践是一流核心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通过构建“校企协同、学用贯通、赛教互促”的系统化路径,重塑课程实施生态,使面向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从“单向输出”转向“多维赋能”。

  一是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携手共建实训基地,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体验。职业院校应以2025年教育部印发的758项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为契机,认真执行新标准,修订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课程质量。

  二是强化实习实训环节,增加实习实训课时比重,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实践教学方面,建立“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的课程教学进阶体系,重点提升专业实习实训课时占比。

  三是持续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实现依岗设课、以赛促课、以证融课、以课育人,推动实践导向的深入实施。

  推进合作联动

  拓展一流核心课程融合新视野

  随着全球产业变革纵深推进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结构性升级,职业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系统性重构的要求。当前,需通过打破地域边界、教育类型边界和课程形态边界的三维突破,推动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在开放融合中实现课程内涵的迭代升级。

  一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和教学理念,为学生国际视野拓展提供支持。如引进德国双元制课程、英国现代学徒制课程等,尝试建设职业教育中外合作课程项目。

  二是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深度合作与交流,促进两类教育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共同推动课程改革事业发展。在职普融通的课程教研协同方面,可以依托“国家—省市级—校级”三级虚拟教研室体系,开展跨区域、协同式的课程开发模式。建立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普通高中之间的课程学分互认机制,形成核心课程之间的互建、互通、互享。

  三是加强职业院校与产业界、行业组织、其他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实现正规课程和非正规课程、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交互与融合,构建更加全面、立体、开放、多元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学习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资源。

  (作者陆宇正单位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邱白丽单位系江苏省教育评估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25日 第07版

作者:陆宇正 邱白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