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营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等教育场域,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有着重要意义。
先立后破,迭代高等教育体系
迭代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改进教学形式。结合数字化技术创新教学形式,建立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友爱教学互融互通的教学体系。二是优化课程设置。破除单一学科对课程结构的制约,构建理论性与应用性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组织、结构、内容的适切性。三是激发学习动机。强化教学目标对学习动机与美学价值的导向作用,通过提升教师专业性和培养友爱共享精神,引导学生深入参与课程决策和教学过程,培育学术志趣。
迭代科学技术体系。一是突出学科优势。强化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交叉融合突出多学科优势,一体化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发挥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政策引导与需求带动作用、院校机构知识生产与知识转化作用、产业企业知识应用与资源支持作用、社会力量监督评价与补充支撑作用,孕育科技属性更强、生产效率更高的新型生产工具。三是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缩短与产业和市场的距离,通过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联动互补,助力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
迭代内部运行体系。一是强化学科运行。引导形成本土化“松散联结”的学科运行体系,优化单一院校内部学科承载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以基层革新作为主要变革形式创新学科运行模式。二是强化组织运行。完善公私并存、分层分类的院校运行系统,深入推动院校内部机构实体化运行,提高系统内部分化动力从而发挥竞争性生产关系的良性作用。三是强化矩阵协同。针对不同学科、不同院校细化学科—院校交叉作用的总体矩阵,强调学术方向特色和学术造诣价值,各有侧重的同时强化矩阵协同,最大限度平衡个性与共性问题。
因地制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一是推动规模结构优化。按照发展目标做好人力资源详细规划,人岗相符的同时把握好先岗后人顺序,以质量和效能为原则完善能进能出、流动性强的人力资源结构制度体系。二是推动能力素质优化。加强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常态化培训,通过共性知识的掌握以及培训形式的凝聚作用,内化提升人力资源能力素质和文化认同。三是推动激励机制优化。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强化难易适切的目标激励、绩效匹配的薪酬激励、成长挂钩的精神激励以及公平公开的竞争激励,最大限度发挥个体效能。
优化财力资源配置。一是提升资源总量。与产业企业紧密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提供科技服务、教育服务和成果转化,持续拓宽外部资金来源渠道。二是提高利用效率。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创新投入模式,将资金与产业、科技、人才一体化配置,加快塑造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三是加强成本核算。建立责权清晰的全成本分担机制,逐步推动院校内部服务性业务的市场化运行,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减少非必要的人力成本和行政成本支出。
优化物力资源配置。一是聚焦源头优化。做好前期规划和论证,建立按周期、分领域集中论证的工作机制,从专业与管理的双重角度选择论证专家,进一步减少重复性、增强统筹性。二是推动共享共用。深化公共设施设备开放共享体系建设,推动常规性技术服务与复杂技术难题探索并行的服务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开放共享平台,以技术服务实践培养创新型、工匠型技术人才。三是加强资源流动。建立固定资源最低保障线、流动资源促发展的物力资源配置模式,完善制度支撑、部门协同的资源调配机制,切实增强物力资源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分类发展,提升教育整体质量
加强不同高等院校的分类发展。一是横向分类。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国情的高等院校分类体系,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实现院校多种模式、多种路径的分类发展。二是纵向分级。对同一类型院校以培养人才层次的差异进行分级,厘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方向,降低同类型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程度。三是平等互通。强化政策引导,强调不同类型院校社会地位的平等,探索打通院校壁垒,设立考转标准、建立考转机制,给予学生更多机会根据自身兴趣及就业需求自主选择专业,进一步完善“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是突出特色。面向国家战略、产业发展、企业创新等社会需求,突出不同类型、不同层级院校特色,多路径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加强不同学科专业的分类发展。一是坚持差异化发展。结合院校实际加强学科顶层设计,把握学科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坚持多学科差异化发展,合理设立、撤销、合并,塑造良好稳定的学科生态。二是深化多学科交叉。立足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强化项目牵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推动多学科交叉汇聚,形成学科融通创新的组织文化氛围。三是发挥引领性作用。构建学科—专业—产业联动的发展机制,发挥学科和产业的双向引领作用,从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两个维度助力学科快速发展。
加强不同教师群体的分类发展。一是提高教研人员发展质量。加强学术领域“传帮带”,建立多层次、强链接的学术帮扶体系,以双方互利的原则推动不同学术层次之间的指导与回馈。二是优化教辅人员发展路径。做好教辅人员的岗位规划与设置,根据实验教学需求及教研队伍规模配置足够数量、较高质量的教辅人员,提升教学育人、服务支撑效果。三是完善行政人员发展模式。深化行政人员分类改革,进一步厘清规章制度“研究制定者”与“配合执行者”之间的区别,设置明确的发展路径、薪酬增长幅度以及科学的考核标准,切实激发行政人员动力活力。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24日 第05版
作者:杜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