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被称作千古一帝?不仅仅是因为他一统六国,建立了最早的大一统王朝。更重要的是他留下了大量有形的、无形的遗产。
比如郡县制,比如皇帝的称号,再比如书同文车同轨,这些都是无形的遗产。
而有形的遗产也不少,秦始皇就留下了6大世界级工程
秦始皇陵
秦始皇留下的遗产中,最宏伟壮观、鬼斧神工的,当属秦始皇陵了。
这座皇陵工程浩大,足足耗费了40多年,秦始皇去世的时候都没有完。秦二世这人虽然一身缺点,但是有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孝顺。
毕竟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最疼的就是这个小儿子了,以至于出巡的时候都要将其带在身边。秦二世虽然做了很多糊涂事,但是对于父皇的后事还是格外上心的。
为了加快秦始皇陵的修建进度,让工程早日完工。秦二世直接将咸阳城附近的民夫全都征调到了骊山。以至于修建了一半的阿房宫不得不停工。
要知道,阿房宫可是秦朝未来的皇宫。对于秦二世来说,其意义甚至超越了秦始皇陵。但是秦二世依然将秦始皇陵放在了第一位,从这点来看,他确实是个孝子。
而完工后的秦始皇陵,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其规模之宏大简直离谱,其占地面积高达56.25平方公里,整个骊山都被挖空了。与其说是一座皇陵,不如说是一座城池更加恰当。
事实上,秦始皇陵就是一座城池。其布局完全再现了咸阳城,寓意着秦始皇即使在死后,也能统治他庞大的帝国。
此外,秦始皇陵里还存在着大量的兵马俑。这些便是秦始皇的将士,寓意着秦始皇在另一边依然可以征战沙场,开疆拓土。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
此外,秦始皇陵里还存在大量水银,用来模仿山川河流。而这些,正是秦始皇的江山。
秦始皇陵里存在着大量价值连城的文物,可惜由于皇陵距今年代久远,且里面充满有毒的水银,且还有各种机关,使得皇陵的开掘工作进度缓慢。里面还有很多未知等待着人们去发掘,这座皇陵绝对是秦始皇留下来的最宝贵的遗产。
而秦始皇陵也于1987年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秦直道
说起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很多人只知道灭六国建立秦朝,以及“书同文,车同轨”。其实秦始皇还做了一件开创性的事情,那就是修建秦直道。
很多年来,史学家们都在研究一个问题:为什么东方能长期存在大一统王朝,而西方则长期是小国林立,即使出现一些大一统王朝,也都是昙花一现。
虽然原因很多,但是秦直道的出现便是原因之一。
要知道,古代限制一个国家疆域的最大问题就是“朝廷能直接控制的范围有限”。
而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有两点。
一点是信息传递不便,毕竟那时候没有电报、电话,更没有短信和聊天工具。传递信息只能靠书信,因此远方发生的事情,朝廷可能几个月甚至半年之后才知道。等到了那个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另一点则是派遣军队不方便。在古代,出兵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而朝廷出兵的速度也决定了朝廷能实际控制的范围。
秦直道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秦直道可以理解成那个年代的“高速公路”,由于秦直道十分整齐、平稳,马车在上面飞驰都不会觉得颠簸。
因此,马车、马匹在上面奔驰,其速度是普通道路的数倍。无论是送信,还是运送大军都十分方便快捷。只需要数日时间,秦国的大军就可以从咸阳城到达帝国最边远的地方。
因此,秦直道才是秦始皇能控制诺达个帝国的根本所在。
只可惜,随着岁月的流逝,秦直道由于无人维护,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现在仅在甘肃、陕西等地还有少数秦直道的残骸留下。
阿房宫
阿房宫也很有意思,它都只剩下一片地基了,依然被联合国评为世界遗迹。
我小时候看过一部叫做《秦始皇与阿房女》的电视剧,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为阿房宫是秦始皇为自己的宠妃修建的。
直到长大了,看了史书才发现“电视剧的剧情真不能信”。这阿房宫哪里是秦始皇给宠妃修的寝宫?这分明是秦帝国新的皇宫。
秦国原本的王宫在咸阳城。由于数代秦王都忙着开疆拓土,一统天下,因此对于王宫的修建并不上心。以至于秦国的王宫是六国之中最小、最破的。
等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原本是打算扩建秦王宫,当作自己的皇宫的。
但是这时候秦始皇遇到了一个难题:咸阳城已经没有空间给他扩建王宫了。
这也要怪秦始皇自己。他每次攻灭“六国”中的一个,就要在咸阳城仿造一座对方的王宫,来夸耀自己的功绩。等到秦朝建立的时候,咸阳城就多了6座王宫。
此外,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铸成12个巨大的金人,这也要占位置。他刚还将六国的十多万富户、贵族迁徙到咸阳城居住。
到了后来,咸阳城已经被塞满了,哪里还有地方让他扩建王宫?
没办法,秦始皇只得重新选址,修一座崭新的皇宫,这边是阿房宫。
阿房宫说是皇宫,其实是一座城池,毕竟皇宫周围,各个衙门的办公场所,各种配套设施,林林总总加起来,数量十分可观。
也正因此,导致了秦始皇去世阿房宫还没有完成。后来秦二世为了加快秦始皇陵的修建进度,将阿房宫的工匠、材料全都调走,阿房宫的修建一度陷入停滞。
直到秦始皇陵完工,阿房宫才得以继续修建。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陈胜吴广起义,群雄四起。秦朝已经没工夫去管阿房宫的了,以至于阿房宫成了“烂尾楼”。
再后来,项羽来了。项羽是昔日楚国大将项燕的孙子,项燕死在秦军手中,因此项羽对与秦国不共戴天。因此项羽一把大火,秦国的宫殿全都付之一炬。
而阿房宫也只剩下了一片地基。
但即使如此,这片地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因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郑国渠
郑国渠虽然名字里带着“郑国”二字,但是和郑国这个诸侯国无关。
郑国渠修建于“秦灭六国”之前。当时秦始皇刚刚继位。作为战国七雄中垫底的韩国,害怕秦始皇出兵攻打自己,就派了个叫“郑国”的人去秦国。
郑国向秦始皇提出修建一段很长的河渠,不仅可以灌溉沿途农田,还能用来运输物资。秦始皇年轻,一听觉得这是天大的好事,就答应了此事,并让郑国全权负责。
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水利工程,全程长达300公里。韩国原本是打算通过修建郑国渠,大量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这样秦国就没有力气去攻打韩国了。
后来事情败露,郑国被秦始皇给下狱。秦始皇问郑国:“枉我如此信任你,结果你却是韩国派来的。你还有什么要辩解的吗?”
郑国反问道:“我只问大王一句,我所做的一切,对于秦国来说难道不是好事吗?消耗的人力物力过几年就能恢复过来,但是河渠修成后的好处却可以延续千万年。韩王鼠目寸光,难道大王也是如此?”
秦始皇闻言,感到惭愧,急忙让郑国官复原职,并且以其名字命名这段河渠。
等郑国渠完工后,秦国果然受益匪浅,而且攻打韩国反而更加容易。韩国这下子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纯属自作自受。
正如郑国所说,郑国渠即使到了现代依然在发挥着作用。而郑国渠也顺理成章成为了世界遗产。
灵渠
灵渠的修建晚于郑国渠,不过他修建的原因倒是和郑国渠一样,是为了战争。
只不过修建灵渠的时候,秦始皇已经灭掉六国,建立了秦朝。
那么有人会问了,六国都灭了,那还有什么战争呢?
这么说的人就小看了秦始皇的雄心壮志,灭掉六国还无法满足秦始皇,他是真的觉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打算将已知的土地全都纳入秦朝。
因此,在灭掉六国后,秦始皇将秦国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大将蒙恬率领,攻打匈奴。别看匈奴人后来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一度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是在秦军面前,啥都不是。基本是被碾压。
而另一路大军则奉命攻打百越之地。
相较于草原上的一马平川,百越这边的地形可就复杂太多了。尽是些深山老林,物资运送十分不方便。再加上瘴气、毒虫,秦军的进展十分缓慢。
对此,秦始皇下令挖掘一段河渠,也就是灵渠。灵渠除了可以运输粮草,还能用来运兵。自从灵渠贯通后,秦军的进展明显快了几倍。
2018年,灵渠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长城
前面提到蒙恬率领秦朝大军攻打匈奴,而长城就是他在中途修建的。
很多人只知道蒙恬是名将,殊不知,他还是秦朝的首席“包工头”。前面提到的秦直道就是他负责修建的,算上长城,秦始皇留下的六个遗产,两个就出自他手。
其实原本诸侯都有修建长城的习惯,秦长城只是在诸侯原本长城的基础上,将互相隔绝的部分拆去,再将剩下的部分连接起来。
但即便如此,秦始皇也动用了全国5%的人口。
而且对于长城,很多人有种误解,认为这长城只不过是一块矮墙,无法防住匈奴。
其实这些人完全搞错了,秦始皇修建长城的主要目的并非防守,而是用来进攻的。
长城既可以屯放粮草辎重,也可以驻扎大军。一旦兵力、粮草足够,随时可以进军草原,让匈奴人哭天喊地去。
毕竟秦始皇的字典里就没有“防守”这两个字。对于秦始皇来说,只要将草原上清理得干干净净,寸草不生,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只可惜秦始皇去世得太早了,当时蒙恬和公子扶苏已经屯兵长城,随时可以出击。然而随着秦始皇的去世,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公子扶苏和蒙恬被赐死,这支秦军再也没有机会出击匈奴。
这才给了匈奴人喘息的机会,后来成了汉朝的心腹大患。
而长城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被留了下来。
1987年,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