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2902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传说长平之战后,一名秦军士兵在归途中经过一片荒芜的土地。他无意间踢开了一个覆满尘土的陶罐,罐内竟然是数颗人骨的残骸。

他愣住了,喃喃道:“杀了这么多人,究竟是为了什么?”这名士兵后来再也没有踏上过战场。而这场让无数士兵、平民终生噩梦的战争背后,有一个名字无法绕过——白起。



可让人奇怪的是,白起在这场战役后,却以各种理由推辞再战赵国。他曾是秦王最器重的大将,但最终却因抗命而丧命~

为何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宁死也再不肯再对赵出战呢?今天老达子就来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战神白起

还是先简单介绍下战神白起吧~

白起,出生在公元前331年(周显王三十八年),来自秦国的孟西白三家中的白氏,家族出自眉县。那时候,商鞅的变法刚刚实行,推行了军功爵制,限制了老世族的权力。

由此,奴隶开始变成新国人,原本的贵族子弟必须依靠战场上的表现,才能在军队中晋升。



白起闻名天下的第一战是伊阙之战。在这场战争之后,韩国和魏国元气大伤,接下来白起又在鄢郢之战中带领秦军重创楚国,使楚国国力大损,再也没有能力和秦国抗衡了,沦为二等诸侯国。

紧接着,华阳之战再次展现了白起的超凡指挥才能和他那出人意料的战略眼光。那场战斗被称为“古典闪击战”,白起的指挥方式简直像艺术一样,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最令人震惊的还要数长平之战。那场战斗,秦军前后斩杀(也包括坑杀)赵国兵力高达45万,整个赵国都震惊了。

虽然秦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但最终的胜利彻底削弱了赵国的力量,为秦国完成统一铺平了道路。



白起这一生指挥过70多场重要战役,屡战屡胜,他的作战特点十分鲜明:

他不单纯追求攻城掠地,而是要通过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来打击敌人。这使得白起特别擅长野战进攻,他的每一场战斗几乎都以歼灭敌人作为目的,尤其善于采用围歼战术,堪称战争史上的顶级统帅。

要想将围歼战术发挥到极致,就必须要重视野战与防御工事,通过诱敌深入,然后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彻底切断敌人的撤退路线,使敌人陷入困境,无法突围。



如果围歼战有漏网之鱼,那必定要乘胜追击,不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这比孙武的“穷寇勿追”以及商鞅的“胜则逐北十里”更进一步。毛泽东曾高度评价白起,称他在歼灭战方面无人能出其右。

其次,白起战前预测都很精确,他在每场战役前,都会对敌我双方的军事、政治态势进行详细的推算,甚至包括第三方的可能反应。他的预测几乎总是准确无误,甚至能在开战之前就判断出胜败。

史学家司马迁称赞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为啥在长平之战后,宁死也再不肯再对赵出战呢?首先我们先来看下长平之战后的赵国~

长平之战后赵国很弱吗?

赵国在今天的眼光里,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既不富裕也不贫穷的国家,人口大约三百万(其实这个看法完全错了)。

从领土和人口来说,赵国比不上楚国和魏国,富裕程度也远不及齐国,综合国力在七国中大概排个中等偏下的位置。



所以,很多人都低估了赵国的韧性——事实上,它可是战国时期最硬的“铁人”之一。赵国经历了战国时期最惨烈的几个战役,其中就包括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将“摎”攻赵之战(公元前256年)和平阳之战(公元前234年)。

根据《史记》的记载,仅仅是斩首的人数就高达64万。要知道,人口最多的楚国被秦军斩首最多也不过8万人,结果楚国直接就被打垮了。

按理说,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了十多万兵力,还丢了几十万百姓,赵国的实力几乎耗尽了。可谁曾想,赵铁受不仅没被打垮,反而第二年就派出了乐乘、庆舍这两位大将,发动了反击,成功打败了秦国的信梁军,收复了太原。



要知道,这一仗,秦国的史料基本都回避了失败的事实,但很显然,秦军受到了严重打击。

信梁的军队,原本是由王龁统领,作为一个掌握数十万兵力的大将,经过这一战,等他再次出现在历史舞台时,已经是9年后的事了。

看来,曾经不可一世的秦国,被赵军狠狠打了一巴掌,伤得不轻。

然而,赵国还没从和秦国的苦战中喘过气来,又面临了来自燕国的压力。燕国靠近赵国,地势上有利,而且燕国的富饶之地就在赵国旁边。



于是,他们派出了号称有六十万兵力、2000辆兵车的大军,试图扩张领土。赵国刚从秦军手里打了一仗,转身就得和燕军死磕,燕赵之间爆发了惨烈的鄗代之战。

按史书记载,距离长平之战不过9年,赵国在秦军手里死伤了五六十万人。燕国看着赵国虚弱,就认为时机到了,决定进攻。

结果,没想到赵国居然顶住了压力,拉起了超过20万的兵力迎战燕军,而且大获全胜。燕国的两位主帅,栗腹和卿秦,都被赵军俘虏或击杀,燕军的主力几乎全军覆没。



赵军乘胜追击,廉颇带着5万精兵,猛追了500多里,直抵燕国的首都。燕王吓得不轻,急忙割让了五座城池来求和。

到了公元前243年,燕国再次对赵国发动进攻,而赵国正面临三线作战的困境:秦国、匈奴和燕国同时施压。

但赵军依然顽强反击,彻底击败了燕国,杀死了燕将剧辛和两万燕兵,并反攻进入燕国,占领了重要的武遂城(今河北徐水),兵锋甚至推进到离燕都不远的方城(固安县)。



几年来,赵军还多次夺回燕国的狸城和阳城等地。

与此同时,李牧带领赵国的边军,成功打败了匈奴,歼灭了十多万匈奴兵,并攻占了娄烦、林胡两个戎国,展现了赵国依然强大的军事能力。

所以我们猜测,白起的心里明镜似的,他很清楚赵国的实力,当年长平之战后他想趁势灭了赵国被秦昭襄王驳回了,如今的赵国元气都已经恢复了,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秦国灭赵,六国也不会坐视不管

再加上其他诸侯国对秦国的怨气已经很深了,他们肯定不愿意眼睁睁看着秦国吞掉赵国。所以,秦国进攻赵国时,可能会面临六国联手的局面。

这和春秋时期为了争夺霸权的战争完全不同,战国时期的冲突已经演变成了各国争夺统一的大规模战争。

秦国一旦打败赵国,剩下的六国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抵挡秦国的强大。如果这时其他国家不出手救赵国,任凭秦国轻松消灭赵国,那秦国势必会更强,其他五国与秦国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所以,白起非常清楚,如果这时继续与赵国开战,秦国面对的不仅仅是赵国,而是要对付六国的联合力量。就算秦国的军事实力再强,但面对六国的联军,打起来的局面肯定非常复杂,胜算并不大。

白起心里明白得很,不是每一仗都得硬拼,与其冒险,不如暂时按兵不动,等待更好的时机。

坑杀长平之战降兵,必定激起赵国百姓的极大反抗

最后一点,如果他亲自带兵出征,恐怕会激起赵国百姓的极大反抗。想想当年,白起在长平战役中灭掉赵国四十五万兵力,仅放回“二百四十人报信”——这是什么概念呢?



根据《史记》记载,赵国的强大兵力几乎全部集中在长平,赵国有着极为强悍的民众,战争训练有素。赵国为了保卫自己,曾派出超过45万大军应战,还得防御燕国和匈奴的侵袭,整体兵力至少在55万到60万之间。

《战国策》也提到,长平之战中牺牲的赵兵达十七、八万,赵国因此十分虚弱。若扣除年幼的和老人妇女,按照平均每家五口就征调一个青壮年的比例计算,赵国总人口大约在两百多万。

所以,赵国的百姓对白起肯定是恨之入骨。要是白起这时带兵进攻,赵国人民必定会拼命抵抗,秦军想要征服赵国的过程会极其艰难,伤亡惨重。



而最后的结局,都印证了白起的猜测。

老达子说

只可惜他看对了大势,却没能逃脱他个人的悲剧命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