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见过最美的一段长城!

夯土层蜿蜒向前,高耸的土棱后面,映衬着突兀而起的一面大山——华山。


我所在的位置就是华阴市一河两岸风景区旁边的魏长城,这也是我第二次看到的魏长城。


从玉泉院一直往北,走到头却是一株古柏一块大石头一口古井,俗称“一栢一石一面井”,旁边还有一块市级文保碑——云门池、晋柏。

从后面的皇甫峪村穿过,很快就到了长城路,西边就是南北横亘的魏长城,东边是流向渭河的长涧河。


地势很开阔,当地正在把这里打造成风景区,一池湖水映华山。

不得不说,在华阴城区转悠,一抬头就看见南边如青色屏风般的华山,真是美。


同行下去拍照,我看阙台下有群老汉喝茶嗑瓜子闲聊,过去问问,他们就是旁边魏城庄村人,在这里晒太阳。

我说他们这里好风水,指着华山上面的山峰让他们辨认,却只有一个老汉一一道来,原来只有他上去过。


我说你们求雨不上山么,老汉哈哈笑着说:神仙顾远不顾近。我们近处的人求雨不灵,要渭河北岸子人来才行,他们那里的人信,才上山求雨。

说过笑话,我们很快就到了魏长城脚下,紧挨着城墙西边就是魏城庄村。


有国家和省文保碑,旁边有简介文字。

魏长城是战国时代魏国为防御秦国而修建的长城,见证着战国时期秦魏百年的征战史。


长城是战争的产物,公元前657年,楚国的方城开了我国修筑长城的先河。其后齐、魏、燕、赵、秦的长城相继而筑。

当时的秦国从西向东发展,并不是一下子就完全占据了渭河流域,洛河和黄河之间的河西之地,一直牢牢的控制在先是晋国,后是魏国的手中。


这里就有个概念——河西之地。

这个“河”就是黄河,陕西黄河以西洛河以东地区,大致包括今华阴潼关大荔合阳韩城这一片。

不管是先期的晋国还是后来的魏国,都是很强大的。不过秦国曾经与晋国的斗争中夺取过少梁(今韩城),但是很快就失去了。


在战国群雄中,首先变法的是魏国,当时吴起训练的“魏武卒”,是碾压群雄的。

魏武卒选拔很严苛的,带五十多斤的装备跑百里路,还要随时做好战斗准备,这才能够成为一名为魏武卒。


但魏国在战略上失误了,是在选择东边与群雄争霸还是和西边夺取渭河流域时,很是犹豫,结果丧失了很多机会。后来在齐国的挑战下,经过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导致魏国军事力量大大的削弱。

而秦国却只有一个方向可以去发展,这就是东进,他们把都城从雍迁到栎阳,就是一种表率。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公元前332年以前,华阴长涧河以东属魏国阴晋邑,邑城遗址在今岳庙东2.5公里处。秦魏边境,战事不断。《史记·魏世家》载"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


《史记·秦本纪》还载,公元前362年,即魏惠王九年,秦攻魏少梁(今韩城),破魏军,擒魏将公孙痤。

少梁城的失败,让魏国开始重视秦国的军队,公元前358年,即魏惠王十二年开始在黄河以西与秦交界处修筑长城。《水经注》述,魏惠王"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公元前351年城成。


驻守长城,就意味着从进攻转到防守,强弱变化。

之后不但是河西的少梁城,连河东的安邑(山西夏县)都被秦军攻下。公元前340年,秦卫鞅攻魏,大破魏军,俘公子卯。


公元前332年,魏惠王将阴晋邑(今华阴)献给秦国以求和,秦方改阴晋为宁秦县。

这段魏长城,比后来的秦长城早144年。我上一次见到魏长城是在铜川宜君,宜君北面当时是魏国的地盘。


我是在城墙下长大的,西安汉长安城的城墙就是我小时候的游乐场,现在走在魏长城的夯土层下,莫名的有些激动。

长城用细土夯筑,甚是高大。为了保护,长城上的草木都已经清理,很多地方的夯土层看得清清楚楚。


从北往南,愈走愈高,而且前面的华岳山峰就映着这段长城,愈发显得这段长城的巍峨,一直到最南端的高台,戛然而止。


其实这段长城往南一直延伸到玉泉院旁边的华山朝元洞西,要是往北,经大荔、澄城、合阳等县,止于韩城市南面黄河西岸城南村。

我跟那几个老汉聊天,开玩笑说他们都是老秦人,因为魏城庄就在长城的西边,属于秦国;要是在以前,他们魏长城以东的地方晒太阳说闲话,是要被砍头的。


两千多年前,长城是敌对双方的天堑;而现在,长城只是人们眼中的风景。

但愿所有的军事设施都成为人们眼中的风景。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