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阡陌,爱写书影评、人物、文史故事,欢迎关注

1962年,他提前为病榻上的妻子写好挽联。不料妻子哽咽道:“我一定活得比你久。”

他叫陈寅恪,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著名的“清末四公子”之一。



1926年,游学欧美13年的"海归"陈寅恪,已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最年轻者,36岁的他却仍孑然一身。父亲陈三立怒下通牒:“再不成婚,吾即代聘!”

命运在1928年的北京中山公园发生转机。30岁的唐筼身着月白旗袍,膝上摊开的《李义山诗集》始终停在扉页——这位北洋女师高材生、许广平的老师,此刻正等待相亲对象。



唐筼同样出身名门,祖父是曾台湾居民抗击日寇的巡抚唐景崧。母亲难产离世,唐筼自幼年由在北洋女师范学堂担任舍监的伯母潘氏抚养长大。她写得一手好字,颇具才情。

远处拄杖而来的跛足男子开口便自曝其短:“鄙人脚生鸡眼,体弱多病......”

唐筼嫣然一笑,两人相谈甚欢。她被陈寅恪的幽默风趣所打动,不时捂嘴偷笑。

4个月后,这段将门之后与学术巨擘的姻缘修成正果。1928年8月31日,在婚礼上,吴宓赠诗:“斯文自有千秋业,韵事能消万种愁。”



婚后,二人琴瑟和鸣,十分恩爱。第二年,他们的大女儿出生。唐筼先天患有心膜炎,分娩女儿时,心膜炎诱发了心脏病,此后她终生都需服药,与疾病抗争。

为了让丈夫专心学术研究,唐筼辞去工作,在家专心相夫教子、承担家务。1937年,39岁的唐筼以高龄产妇身份为陈寅恪生下第三个女儿。

结婚近10年,陈寅恪潜心学习,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在国际上声名鹊起。



1937年卢沟桥事变成为命运转折点。父亲陈三立绝食殉国。5日后,陈寅恪在守灵时惊讶地发现自己右眼失明!

为护两箱敦煌文献研究手稿,他携孕妻幼女踏上11次迁徙的流亡路。当手稿终在越南凉

山遭劫时,唐筼在煤油灯下陪丈夫重默80万字书稿。

1942年,不幸再次降临。陈寅恪震惊地发现自己仅有的左眼视力也急剧下降,这可把唐筼急坏了。

唐筼变卖了自己最好的旗袍,买了一只羊,跪地挤奶,绞尽脑汁为丈夫补身。然而,陈寅恪的眼睛状况依旧没有好转。

1944年,在完成《唐代三稿》最后一篇《元白诗笺事证稿》的一个雨夜,陈寅恪绝望地发现,自己彻底双目失明!

先后经历了国内国外两次手术,他的视力仍然无法恢复。这沉重的打击让陈寅恪情绪十分低落。

唐筼守在他身旁,深情地对他说:“你还有我,我是你的眼!”



此后几十年如一日,这位曾翻译《乐哉磨磨郎》的体育教师,化身人形扫描仪,为丈夫诵读典籍、记录口述,连《柳如是别传》封面题字皆出自其手。

1949年,陈寅恪到岭南大学任教,唐筼充当他的助手,家里大小事务也落在她的身上,非常艰辛。唐筼却毫无怨言,甘心为家庭付出。

陈寅恪深情地对孩子们说:“没有她,就没有这个家,我们要好好保护妈妈。”

1962年,浴室滑倒摔断右腿后,陈寅恪瘫卧在床,唐筼的家务更加繁重,病情也愈加严重。



陈寅恪不忍妻子忍受病痛折磨,希望她能在自己之前离开人世,提前为妻子预写挽联:“涕泣对牛衣,三载都成断肠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唐筼鼻子一酸,哽咽道:“我不忍心走在你前面,我一定会比你活得久!”

1969年10月7日,病入膏肓的陈寅恪,在弥留之际,泪眼朦胧地告别心爱的妻子。

唐筼忍痛为亡夫料理完后事,对女儿们说:“我的任务完成了,我也该找你们的父亲了!”



为陈寅恪而活的唐筼,最终也为了陈寅恪而死。她主动停止服药,45天后随夫而去,衣袋里揣着是1947年全家的合影。

“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

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演绎了这世上最动人的篇章。这一段爱情故事宛如一部传奇,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令人动容不已。



幸得文史相依伴,从此阡陌多豁达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收藏、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