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业一季度销售收入有望突破5.321亿元、同比增幅超8%,2025年乌当区农业领域迎来“开门红”。这一成就的背后,离不开该区万亩蔬菜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近年来,乌当区凭借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将传统种植业与现代化农业紧密结合,通过土地资源整合、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经营模式,既稳固了粮食安全根基,更推动了区域经济向多元化、高质量发展转型。
“万亩蔬菜基地的建设,不仅为贵阳市民的“菜篮子”提供了坚实保障,还为当地农民开辟了稳定的增收渠道。”在乌当区各个乡镇,蔬菜种植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合作社带动等多种方式,乌当区成功地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农业,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水田镇瓮蓬村:速生菜与林下经济双轮驱动
水田镇瓮蓬村作为乌当区蔬菜种植的重要基地之一,以其400亩速生菜基地和600亩林下羊肚菌种植项目,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在速生菜基地,种植大户顾怀井正带领几名小工手脚麻利地采摘大白菜和菜薹。“今天一早就有客户下了订单,需要香菜、小白菜、红油菜等1000多斤。”顾怀井表示,自2020年流转100多亩土地以来,他和哥哥种植了香菜、芫荽、小白菜、豌豆尖等速生菜,并采用自动水肥一体浇灌系统,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和产量。“一亩地一年的产值可以达到两万斤,毛利约为一万五千元。”
与此同时,瓮蓬村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利用600亩山林种植羊肚菌。当前,密林深处300亩山林种上了羊肚菌,铺上了深色地膜,另外300亩山林正在计划种植过程中。
贵州禾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田镇项目负责人雷世蛟介绍,2024年,公司通过招商引资来到瓮蓬村,已陆续投资230余万元开展羊肚菌种植。“这批去年11月份种下的羊肚菌,预计今年4月份收成,亩产可达150至200斤,按一斤50元的价格计算,一亩地有近万元的毛收入。”
林下经济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务工机会,还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了村民增收。村民夏金凤高兴地说:“我和我儿子都在这里工作,每天能赚到100多元,年底估计还能拿到分红,村里发展越来越好,我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瓮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荣松介绍,村里的集体经济发展主要依靠400亩速生菜种植基地和羊肚菌种植项目。速生菜种植基地除了100多亩土地流转给顾怀井家两兄弟外,其余都是由当地村民种植,整村一年可向贵阳市民的餐桌提供4000吨高品质蔬菜。羊肚菌种植项目的总投资为230.1万元,前期投入由公司支出,销售收入的4%归农村合作社所有,6%归入股村民所有,剩余部分由公司持有。
这种互帮互助、互利共赢的模式,不仅促进了瓮蓬村经济发展和村民收入,还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三重提升。杨荣松表示,羊肚菌采收后,村里计划轮种600亩天麻、黄精等中药材,实现“一地多用”,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羊昌镇羊昌村:大棚蔬菜种植引领现代农业
羊昌镇羊昌村的蔬菜基地同样引人注目。清早,90后基地负责人徐雄正忙着给刚摘的芹菜捆绳打包。大棚内,莴笋、芹菜、香菜等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2023年,徐雄和他叔叔一家通过农村产权交易流转了150亩土地,其中60亩用于建设大棚种植蔬菜。大棚的建设使蔬菜种植不受季节限制,实现了四季有菜卖的目标。
“我们会根据市场调研调整种植品种,近期种植的有芹菜、莴笋、菠菜、菜薹、豌豆尖等,平均每天出货5吨左右。”徐雄表示,虽然2024年因经验不足产值只有130万元左右,但吸取教训后,改进了种植方式和选品,今年预计产值可达250万元左右。徐雄认为,蔬菜种植业不仅能保障贵阳的“菜篮子”,还能吸引周边景区游客体验采摘乐趣,购买农产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新场镇王坝村:“六化”玉米制种与香菜种植,打造高效农业
新场镇王坝村是贵阳市“六化”玉米制种基地。该基地面积600亩,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阳光充沛,为玉米制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王坝村集体公司于2023年开始繁育玉米种业,2024年扩大到600亩。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价值,2024年上半年玉米制种丰收后,下半年村公司与贵阳市菜篮子集团合作,种植芫荽600亩,并签订收购协议。这不仅解决了销售难题,还提高了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王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启文表示,芫荽亩产达800斤左右,按当地市场批发价最低2.5元每斤计算,亩均收入达2000元,产值120万元。此外,王坝村还有1300多亩蔬菜种植基地,主要以种植香细菜和圣女果为主,圣女果亩产8000斤左右,此外还有百亩草莓种植基地也为当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除了发展好玉米制种及香菜种植基地外,王坝村还聚焦闲置资产盘活利用,盘活了腊肉厂、辣椒厂二家、社会化服务公司及冷库等村集体闲置资产4处,并引进贵州华宇天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到村投资发展林下菌菇类种植。
罗启文表示,引进企业正式投产后年收益预计超3000万元,不仅让企业增添发展信心,同时也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2024年,村集体经济“1+1”公司净利润为45万余元,村集体和村公司合计收入纯利润突破百万元。按公司章程提取部分作为安全基金、公益基金和发展基金后,剩余资金用于村集体、村干部和村民分红。
王坝村草莓种植基地大棚里,老板尹剑锋一边叮嘱采摘工人注重品质,一边帮忙搬运摘好的草莓。尹剑锋表示,他以前有从事草莓种植业四五年的经验,2024年和亲戚一起到王坝村投资草莓种植基地,流转了近100亩土地建起大棚种上了草莓。草莓采摘后还要进行分拣,选精品大果送到商超,批发价在20元左右一斤,年前卖到32元一斤,一年亩产4000斤左右,行情很不错,后续还会扩大种植规模。
乌当区以万亩蔬菜基地为起点,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技赋能、产业融合“三驾马车”,探索出一条农文旅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未来,随着“六化”种业、农文旅融合等模式的深化和推广,乌当区有望成为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可持续的“乌当经验”。(乌当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