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和居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多年来,我国不断提升油料产量,提高油料自给率。刚刚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多措并举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挖掘油菜、花生扩种潜力,支持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
从大豆产能提升,到巩固大豆成果,再到挖掘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潜力,我国油料作物的生产,如何更好地满足未来的消费增长?如何把中国人的油瓶子,更好地握在自己手中?新京报记者对话专家,解读油料作物挖掘潜力、提升产能的未来策略。
大豆,从扩产到稳产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油料消费不断增长,当前,我国已经是食用油消费第一大国,2023年,我国仅植物油的消费量就达到4096万吨,其中食用消费量为3678万吨,人均年消费量为29.1千克,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油料作物进口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为1.05亿吨。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研究员顿小玲介绍,2023年,我国植物油年消费总量达4096万吨,国产植物油1376万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我国国产油料作物(含大豆)产量达到5947.83万吨,其中大豆2084.2万吨,花生1923.1万吨,油菜籽1631.7万吨,其他油料作物308.85万吨。2023年我国主要进口了9941万吨大豆,548.6万吨油菜籽,437.7万吨棕榈油,204万吨菜籽油,120.7万吨葵花籽油。
顿小玲。受访者供图
在众多油料作物中,大豆是最大宗的作物,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作物,近年来,我国持续提升大豆产能,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不断上升,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研究员陈海峰介绍,我国大豆扩种成效显著,播种面积由2021年1.26亿亩增加至2023年1.57亿亩,总产由1639万吨增加至2084万吨。大豆扩种成效主要来自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和轮作,对缓解我国食用植物油和饲用蛋白的进口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多措并举巩固大豆扩种成果,如何巩固?陈海峰介绍,一是强化政策支持,保护和调动农民种豆积极性,稳定大豆种植意愿。二是持续实施大豆单产提升工程,加快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提升大豆产能。三是推动大豆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强化大豆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促进大豆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大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强大豆市场监测,强化大豆产销衔接,保障农民收益。
陈海峰。受访者供图
油菜,潜能仍然巨大
油菜是我国生产的第一大油料作物,产油量占国产油料作物产油量的50%左右,同时也是我国唯一冬季大宗油料作物,且不与主粮争地,发展油菜生产,对保障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顿小玲介绍,近年来,我国油菜播种面积和产量持续平稳增长,面积由2021年1.05亿亩增加至2023年1.17亿亩,总产由1471.35万吨增长至1631.74万吨。
过去几年,我国一直在鼓励南方冬闲田扩种油菜。顿小玲介绍,“随着短生育期、耐迟播油菜新品种培育取得突破和国家相关支持政策的实施,冬闲田油菜种植面积不断提升,近三年扩种了1200万亩左右。以中油早1号为代表的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种和配套高产抗逆栽培技术的集成应用,稻稻油三熟制模式日益成熟,三熟制油菜大面积机收实收亩产已突破166公斤。”
事实上,油菜生态适应性极为广泛,北起内蒙古呼伦贝尔,南至两广地区,从青藏高原到长江流域丘陵和平原地区均有大面积种植,是我国第五大农作物,播种面积仅次于四大主粮,扩种潜力巨大。顿小玲介绍,未来挖潜,一方面继续开发利用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冬闲田,扩种潜力还有5000万亩以上。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油菜耐盐碱潜力,利用盐碱地扩种油菜。
花生,有望达到1亿亩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花生生产国。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研究员雷永介绍,2024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7150.2万亩,总产1906.4万吨,其中53%用于榨油,年产花生油 330万吨。“我国花生油的消费区域与种植区域基本重叠,主要分布在黄淮、华南、长江流域和东北等花生主产区,其中,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广西、福建是主要的消费省份,长期以来,这些省份的居民一直习惯消费花生油。”
雷永。受访者供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扩种花生,雷永介绍,与国内其他油料作物相比,花生单位面积产油量高的优势非常突出。据测算,一亩花生的产油量相当于油菜的1.5倍、大豆的4倍,另外,得益于花生的单产水平高、原料价格高且稳定等优势,种植花生的比较效益显著高于国内主要农作物,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一直很高。因此,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挖掘花生扩种潜力是基于目前国产油料短缺严重、耕地有限、花生产油效率高、农民种植意愿强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
花生具有极强的耐旱性、耐瘠性,多种植在不宜种植粮食尤其是高产粮食作物的风沙地、河滩地、丘陵地、旱薄地等地块,雷永表示,从扩种潜力上看,可充分利用花生耐旱耐盐碱耐瘠薄、适应性强的特点,在浅山丘陵、滩涂沙地、盐碱地等地扩种花生。长江以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水旱轮作、林果地间作等,新疆适当发展棉花-花生轮作、林果地间作,在纬度稍高的次宜棉区和南疆一年两熟制地区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东北、黄淮海地区推广玉米-花生轮作、间作等不同种植模式。全国花生种植面积从7200万亩基础上再增加3000万亩,总体达到1亿亩的潜力。
未来,挖潜仍需面对挑战
油料作物产能提升的潜力仍然巨大,但如何让潜力变成产能,未来还要面对哪些挑战?
顿小玲介绍,扩大油菜产能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扩面积,二是提单产,在科技攻关方面,不同产区需求的攻关方向有所不同,如在当前主产区,要培育一批耐密植、高产、高油、多抗、宜机收的油菜新品种,通过油菜产业新的绿色革命实现单产翻番,针对冬闲田,则需要培育一批早熟、抗寒、抗病、高产新品种,针对盐碱地,需要培育一批耐盐碱、抗寒抗旱,早熟优质新品种。
对于生产者来说,大幅度提高油菜的种植效益,是扩种油菜的重要基础。顿小玲表示,我国在油菜种植中推广全区域布局,全价值链挖掘和全产业链开发的“三全高效”模式,未来仍要因地制宜地持续探索,实现油菜扩面积、提单产和增效益的良性循环。
在花生扩产方面,雷永介绍,目前还存在良种推广难、比较效益下降、机械化程度低、政策支撑较少等问题。“未来,一方面可通过种植者补贴,提高种植积极性,如在全国范围内对边际土地、花生-玉米间作、花生-玉米轮作、花生-棉花轮作等扩种给予种植补贴。另一方面,通过国家支持,加速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此外,还可以通过花生农机补贴,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深化科技创新,加速品种和技术进步,通过支持农技社会化服务,适应农村生产结构变化,通过加强宏观政策支持,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等。综合考虑粮食与油料平衡发展,未来十年我国花生面积可扩展到9000万亩,远期有扩展到1亿亩的潜力,平均每亩单产280公斤,总产达到2520万吨,榨油花生含油量平均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55%,国产花生油从330万吨增长到550万吨。实现上述目标,仅花生这一个作物即可提高国产植物油自给率7个百分点,可显著改善我国油料作物短缺的问题。”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