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宋代的文学大咖扎堆儿,唐宋八大家里有六个都来自北宋。这六个人里面有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有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还有个欧阳修的徒弟曾巩,另外三位是一家亲,分别是苏轼,苏辙和苏洵。
老苏家一门三学士,老爹苏洵一篇《六国论》振聋发聩,大哥苏轼更是威武,“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可谓是字字珠玑。小弟苏辙名气最小,可是官职最高,大宋宰相排行榜里有他的名号。
要说苏家的豪杰和人才,还得带上另外一人,他就是苏洵,他是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的父亲,与他们并列在唐宋八大家之中,足见这个家族的不平凡,苏洵虽然是父辈,但无论是才华还是名声都比不上两个儿子。
再看苏轼和苏辙,虽然在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但苏轼的知名度的确是要更高一些的,从史书中的记载来看,苏轼在当时是一等一的社交天花板,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他的兴趣爱好广泛,这个特点就可以把他区别于父亲和弟弟。
寻常人所了解到的苏家,只是外表上看起来的“苏门三学士”而已,如果详细了解,就会发现苏轼其实是三人之中最为显眼的一个,不仅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超高造诣,是他兼容性极高的交流方式,即在社交之中没有人群和阶级的区分。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自己向上可以和玉皇大帝聊天攀谈,向下可以和坐在田埂间乞讨的叫花子畅聊,丝毫不会因为对方身份的高低产生态度上的变化,因为在苏轼眼中,天下之人都是好人,这种认识或许就是他豪放派的本质。
但正所谓虎父无犬子,苏轼和苏辙二人的多方面成就除了自身的天赋之外,少不了父亲苏洵的培养和引导,这一点也是兄弟二人之后有所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因为父亲苏洵的博学多识,所以从小就是兄弟二人文学道路上的引领人,不仅是基于亲情和血缘关系的父子,还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到后来学有所成之后,更是文学上互相切磋进步的朋友,三人在血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亦师亦友的重要关系。
再者,长兄如父,苏辙年幼,所以除了父亲的影响之外,哥哥苏轼对他在生活中的帮助更大,因为二人几乎同龄,所以在平时的交流和切磋次数就更多一些,另外,这种建立在兄弟默契之间的惺惺相惜如果运用到文章上,或许会产生锦上添花的独特效果。
其实从根本上来讲,兄弟二人的文学天赋是毋庸置疑的,父亲苏洵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只起到了开端的引导作用,此外都是二人在互相帮助学习,比如苏辙小时候的识字读文,几乎都是跟着哥哥苏轼进行的,苏辙后来对这一点也是十分肯定。
他曾经说过,自己幼年在学习的时候是没有老师教授的,乃是“幼学于兄”,即大都为哥哥苏轼的文化灌输,所以真正亦师亦友的关系,是苏轼和苏洵之间,因为兄弟二人在后来曾经发生了许多无可奈何的聚散和别离,还产生了许多情感共鸣。
比如求学途中,兄弟二人曾一起读到了韦应物的诗,几番研读之后,二人发现其中的离别之意跃然纸上,不禁悲从中来,再看到夜里旁边的树木寂寥空虚,顿觉思绪万千,于是二人便相约一起回家,同榻而卧,珍惜兄弟二人相聚的时光。
虽然苏辙在文化成就和历史影响力上无法与苏轼相比,但其起到的作用却是无法替代的,他之所以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因为苏辙在政治,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表现,相比于这些,苏辙更加值得去重视的乃是他政治家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