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真实案件改写,所用人名皆为化名,资料来源:
央视网:《警方揭秘周克华案侦破细节》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案件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声明:作者专属原创文章,无授权转载搬运行为一律追究到底!
2012年8月10日,重庆沙坪坝的街头,夜色深沉,路灯散发着昏黄的光晕。
中国银行储蓄所门口,一辆黑色轿车刚刚停稳。车主匆匆下车,怀里抱着一个装满现金的皮箱,步履急促地向银行门口走去。
就在这一瞬间,一道黑影突然闪现,他戴着一顶棒球帽,低垂的帽檐遮住了半张脸,手中握着一把黑色手枪。
没有任何警告,没有任何犹豫,他果断地扣动扳机。
“砰——砰!”两声枪响,子弹准确无误地击中了车主的胸膛,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衬衫。
车主倒下的一刻,皮箱滑落在地,散落的现金在路灯下显得刺眼而冰冷。
这一切发生得太快,目击者还未反应过来,那道黑影已经弯下腰,迅速拾起皮箱,随后扬长而去。他的动作冷静利落,仿佛在完成一件平常的工作。
这是周克华,又一次完美实施了一场致命抢劫。他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城市的深巷中,只留下远处的惊呼声和刺耳的警笛声,打破了夏夜的宁静。
案件发生后,重庆市公安局迅速成立专案组。这并不是周克华第一次成为警方的追捕目标。
从2004年至今,他已经在重庆、长沙、南京等地作案10起,杀害11人,警方对他的行动轨迹早已了如指掌,但每次都功亏一篑。
“这次,一定不能再让他跑了。”专案组负责人刘忠义在会议上语气沉重,眼神里透着决心。
他提出了一个关键侦查思路:“抓住不变特征,回头观看视频,去除外在伪装,发现正面图像。”
这意味着,警方要重新审视所有相关的监控视频,甚至是过去几年里未被注意到的画面。
近百名警员日夜不休,筛查了3500TB的监控视频资料,反复甄别嫌疑人的行动轨迹。
一次次失败的围捕让所有人都明白,周克华不仅冷血,更是一个反侦察高手。他的伪装能力、行动能力都远超一般罪犯。
终于,在一段拍摄于2010年的监控录像中,办案人员捕捉到了一张清晰的正面图像。
那是一个平凡而阴郁的面孔,与警方多年来的画像完全一致。他的身份被再次确认:周克华。
确立嫌疑人身份后,专案组立刻展开了全面排查。
周克华过去的落脚点成为调查的重中之重——废弃的山洞、城市的网吧、便宜的小吃店,甚至是他曾经住过的坟地。
“他是一个从不轻易暴露的人,我们的任何一个疏漏,都可能让他再次消失。”负责实地勘查的民警周缙说。
在一次山洞的搜查中,警方找到了一些周克华遗留下来的物品:伪装用的假发、一瓶已经变质的矿泉水,以及一本看似不起眼的日记。
“这是什么?”一名民警拿起那本日记,翻开后却发现上面记载的内容过于简单——只是一些手写的符号和寥寥几句看似无意义的语句。
刘忠义却眉头紧锁:“这些符号可能是他的加密方式,或者作案计划的一部分。带回去,细查。”
8月10日案发后,周克华显然已经意识到,重庆警方不可能再容忍他的存在。
他将抢劫来的现金用塑料袋包好,埋在了一片荒地中,随后穿上便装,戴着一副老旧的墨镜,混入了人流。
他知道,这座城市已经没有他的容身之处,但他依然不打算离开。这不是因为狂妄,而是因为他笃信自己的反侦察能力。
“逃亡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我足够冷静。”这是周克华曾经对一位知情人提到的话,显得自信而冰冷。
然而,他低估了警方的决心。通过视频分析,他的行动轨迹被逐渐锁定。
他曾在一家网吧里浏览地图,似乎在计划下一步的逃亡路线;他曾经进入一家小旅馆,但没过两小时又匆匆离开;甚至有人在市场上认出了他的侧脸,但因为害怕,没有报警。
专案组分析,他正试图逃向重庆的郊区,以利用荒山和密林进行藏匿。
2012年8月14日清晨,重庆警方的包围圈已经悄然收缩。在一片荒山中,民警周缙和王晓渝在例行搜索时,发现了一处异常的痕迹——几天前刚刚被踩踏过的泥土,以及附近遗留的一些食品包装袋。
“应该是他留下的。”周缙低声说。他们的判断很快得到了验证。就在两人继续向前搜索时,一道黑影突然从树丛中窜出。
“周克华,站住!”周缙拔枪,喝令对方停下。
黑影没有回应,而是迅速掏出手枪,对着民警的方向连开两枪。子弹擦过树干,发出刺耳的声音。
周缙和王晓渝立即还击。山林间响起密集的枪声,周克华凭借地形优势,不断变换位置试图反击。但在一场激烈的交火后,他终究寡不敌众,被警方击毙在荒山的石壁前。
他的脸上依然带着冷漠的表情,仿佛对这一刻早有预料。
案件结束后,现场的搜查工作随即展开。周克华的随身物品被一一整理:一把半自动步枪、两把匕首、一捆捆现金,还有一个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塑料袋。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还是那本曾在山洞中发现的日记。
随着警方的进一步检查,他们发现,这本日记的后几页似乎被他重新撰写过。
当办案人员翻开这本日记时,眼前的一幕让他们不由得停住了动作——
“这里面的内容……太离奇了。”一名警员喃喃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