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国民快餐顶流,如今一死一大片,“过气街边霸王”黄焖鸡米饭,真的没人吃了吗?

十年前的黄焖鸡米饭,毫无疑问是快餐界的“顶流网红”。

靠着砂锅咕嘟咕嘟的香气,黄焖鸡直接杀穿全国,巅峰时期全国4万家门店挤满大街小巷,和沙县小吃、兰州拉面并称“打工人的三大食堂” 。



可谁能想到,如今黄焖鸡米饭不仅已经远远落后于兰州拉面和沙县,曾经满大街的招牌也都换成了猪脚饭和螺蛳粉。

连外卖小哥都在劝人:

“别点黄焖鸡,后厨味道像生化武器”。

甚至还出现了“山东菜想翻盘,必须开除黄焖鸡米饭”这种论调。

黄焖鸡米饭难道真的不香了吗?为什么会被打工人抛弃的如此彻底?



当年黄焖鸡的封神密码,总结起来其实就5个字:便宜且好吃

2013年前后,它靠着“9块钱三件套”,也就是鸡肉+米饭+汤,横扫北上广深。

打工人午休冲进店里,花不到十块钱就能吃到砂锅里油润金黄的鸡腿肉,香菇吸饱了酱汁,土豆炖得绵软,连汤汁都能拌掉两碗米饭。

山东人杨晓路创立的“杨铭宇黄焖鸡”更是把标准化玩出花:秘制酱料直供全国,夫妻店30平米就能开张,毛利率高达50% 。

那时候打工人是真的很爱它,有人连吃一周都不腻。

甚至有人出国留学,都要在洛杉矶找“黄焖JIMMY饭”解馋 。



如此一块大肥肉,自然逃不过各路资本的眼睛,各大品牌收获资金支持之后,也陆续开始拓张规模。

只可惜,资本从来不讲武德。

过去几年里,黄焖鸡的加盟模式像病毒扩散,光2018年,全国就新增了7519家店。



疯狂扩张的背后,是鸡肉从新鲜鸡腿换成冷冻边角料,酱料包变成三无勾兑品,砂锅也换成塑料碗。

有外卖员亲眼见过后厨“用的全是预制鸡块,配菜带着泥直接下锅” ,消费者吃到的早就不是当年的味道了。



去年有人吐槽:

“25块钱的套餐只有5块碎鸡肉,汤咸得像海水,米饭还要加钱,已经没有性价比可言了” 。

如果说为了提高利润选择“偷工减料”是慢性自杀,那频繁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致命一击。

2023年5月,北京丰台市监局发布通报,16家餐饮门店被查处,其中一家名牌黄焖鸡米饭,就因后厨环境不卫生,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相关条款,被停止了在订餐平台的线上经营活动。

去年9月,郑州一家公司集体订餐同品牌之后,半数员工出现身体不适,经医院诊断确认为食物中毒。



这条新闻爆出后立刻冲上热搜,评论区炸出无数受害者:

“上次吃完喷射三天”“吃完黄焖鸡,马桶成了我第二办公室”……

更扎心的是,它变难吃了,还变贵了。

十年前9块钱管饱的套餐,现在涨到20-30块,分量却缩水一半。

有网友算过账:“鸡肉从12块砍到5小块,土豆切得比硬币还薄,米饭还没拳头大” 。

这价格在2024年能买两碗螺蛳粉,或者一份现炒的猪脚饭。

年轻人直接翻脸:“又贵又难吃,当我大冤种?”



时代抛弃你时,连招呼都不打。

黄焖鸡的衰败,也不全怪自己,整个快餐江湖早就变天了。

现在年轻人吃饭讲究三件套:拍照发朋友圈、低卡健康、吃出仪式感。

可黄焖鸡呢?

油腻的汤汁配碳水,被健身党拉进“热量黑名单”;

塑料碗装的外卖毫无颜值,连小红书博主都懒得拍。

更别说满大街上小品牌的预制菜版本,鸡肉是冷冻半成品,酱料是工厂勾兑,吃起来像“注水鸡泡酱油汤” 。



反观对手们:轻食沙拉能晒INS,螺蛳粉自带热搜体质,连沙县都出了IP联名款。

另一个致命伤,是毫无创新。

十年了,黄焖鸡的菜单还是“鸡肉+米饭”,最多加个卤蛋或豆腐。

有老板试过搞创新,结果黄焖猪蹄被吐槽“像皮鞋”,黄焖排骨被骂“骨头比肉多” 。

而同一时期,麦当劳出了20款限定汉堡,瑞幸一年狂卷138种新品。

年轻人宁可排队两小时喝奶茶,也不愿再为“祖传配方”买单了。

如今的黄焖鸡江湖,只剩一地鸡毛。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黄焖鸡门店只剩3万家,对比巅峰期几乎腰斩。



曾经遍地开花的山寨品牌批量消失,连头部玩家“杨铭宇”都开始卖卤味自救 。

不过总有人不死心,仍在积极尝试自救。

山东有老板把门店装修成ins风,推出“0添加酱油版黄焖鸡”;

上海某品牌打出了“现杀活鸡+五常大米”的招牌,一份卖到48元 。

更魔幻的是,预制菜工厂还在疯狂招商:“秘方酱料9块9包邮,三天学会开店!”

怎么看都像最后收割完一波加盟费就打算跑路的节奏。

黄焖鸡的坠落,其实是整个传统快餐的缩影。

当消费者用脚投票时,任何“情怀杀”都不好使。

它教会餐饮人一个道理:靠便宜和跟风只能红一时,想要活得久,食材、创新、体验缺一不可。

或许某天,黄焖鸡会像曾经的掉渣饼、土家酱香饼一样,变成“时代的眼泪”。

但至少我们记得,它曾用一锅热气腾腾的汤饭,喂饱过无数打工人的青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