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火锅正逐渐“返璞归真”
2、食材、场景卷到底,还能卷什么?
3、炭炉火锅能否是出路?
第1784期
文 | 张冬
火锅使劲儿卷
但仍在逐渐回归“基因”
2024年,是火锅行业卷产品最狠的一年。
放在以前,卷个甜品饮品、卷个包子炒饭、卷个卤味炒菜,都让人眼前一亮,而随着供应链的成熟,万物皆可预制,甚至连炒饭,撕开一包直接倒到铁板上就能表演。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吃过见过的多了,再怎么表演,也很难深入人心了。于是,火锅品牌开始返璞归真、天然去雕饰了,要么做食材溯源,要么盯上非遗产品,减少创意加工,还食材以本色。
在火锅餐见之前的报道中,不难看到一些火锅品牌的“主卷方向”,像巴奴,产品继续升级,搞了个“蔬菜月月新”计划,摆出“开卷蔬菜”的架势,前段时间推出个“最丑绿叶菜”(“皱皮菜”),令人惊艳又“惊吓”。
◎就是它
还有吼堂老火锅,做了个“八百里四川盆地,六十道风味食材”的食材战略2.0发布会,追溯食材发源地,还有珮姐、程碟衣、刘一手的非遗锅底,上海鸿姐的非遗炒料,八合里的汕头非遗牛肉火锅代表称号,津门羊大爷的非遗蘸料等等,也有很多火锅店将非遗食材打在菜单醒目处,并引导顾客尝试。
包括老大海底捞,也在近几年来不断溯源食材产地、不断寻找非遗产品,像今年去贵州找到了“雷山鱼酱酸”、去云南找“菌汤锅”、去内蒙找羊肉等等,在海底捞,很少看到手工制作的产品,基本是本色本味。
可见,大牌们更倾向不事雕琢的食材,让产品返璞归真。
一粒种子,长成花还是树,是由基因决定,餐饮品类也是如此,能发展、分化成什么样,也由基因决定。
如果追溯火锅的基因,得去问江边的纤夫(水派火锅)和水井边的马帮汉子(陆派火锅)。
民国时期,江边的纤夫捡拾下水之物,洗净之后,放入滚沸的辣椒水、花椒水中熬煮,驱寒果腹,吃完就能干活,而川渝之地做买卖的马帮汉子,在进出山时,遇到水井处,则会支一口锅,生起火,打上水来,取出所携食材,待水开后,放入其中,煮着吃,吃喝完毕,再在井边洗净炊具,而后上马赶路。
从这两个场景来看,“高效快捷,烹制简单,市井气浓”无疑是火锅的基因,所以,一些人均大几百的高端火锅,虽有相对的市场,但已脱离火锅基因了。
◎民国铜锅涮
有关火锅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宋代时林洪写的一本书《山家清供》,里面讲述了很多美食的故事和做法,其中一短篇《拨霞供》,讲的是作者与一名老道,在雪天生起“风炉”涮兔肉的故事,当时无甚调味品,只是将切得薄薄的兔肉放入清水中涮煮,蘸些作料吃,也觉味美,作者夹起兔肉,在沸汤中摆动涮煮,香气四溢,热气蒸腾,如同云霞,于是取名“拨霞供”。
雪天、友人、兔肉、泥炉,短短二三百字,将火锅的氛围感、社交属性、食材和器皿,交代得明明白白。这也是火锅的基因。
民国时,还有一些火锅店会选择开在屠宰场附近,因为可以更快拿到更多更鲜的食材,而且当时的火锅,多为一人食,一人一口小炭炉,顾客选好食材称重后,自己涮着吃,若小炭炉不够用时,老板也会用上九宫格(挑担子走街串巷的火锅老板常卖九宫格火锅),不相识的吃主们围坐一桌,一人一格,各吃各的,另外,过去潮汕地区的一些火锅店,餐厅的格局通常是“后院杀牛、前院涮煮”,确保顾客吃到的每一口牛肉都新鲜。
◎民国一人食火锅
一人食、自助模式、食材新鲜,这些仍是火锅的基因。
高效快捷,烹制简单,市井气浓、氛围感、社交属性、食材新鲜、器皿古朴,包括一人食和自助模式,百年来,火锅似乎从未变过。回过头再看当下的火锅行业,虽然品类越来越细化,产品越来越丰富、顾客体验越来越好,但整体来看,仍在逐渐朝火锅最本质的基因方向回归。
火锅更注重口味
炭炉火锅恰逢其时
顾客吃火锅,原因无非两点,一是氛围好,二是味道好,让自己和同行者都开心。像爱吃火锅的乾隆,曾举办“千叟宴”,主打火锅,千人吃火锅,那种盛大场面,想想就来劲。
氛围好,是指店里热闹、服务热情;味道好的成因则有三,一是锅底,二是食材,三是器皿,前两个基本卷得没边没沿,看架势,还有继续卷的空间和劲头,但对于煮火锅的器皿,似乎卷得并不多,如果从火锅基因的角度去看,火锅器皿的本源,无疑是炭炉与砂锅。
当然,现在也有不少火锅店用炭炉煮火锅,对比电磁炉和燃气灶,多了几分情趣和雅致,顾客也多了一个拍照分享的理由,而且最关键的一点,中国人使用炭火炭炉煮饭上千年,骨子里就爱吃“炭火饭”。
◎沙胆彪产品
像沙胆彪炭炉牛杂煲,直接将“炭炉”二字提到招牌上,以示与同品类做出区分,而且沙胆彪的炭炉与整体的布局装修很搭,配合粤菜和广东小食,恍惚穿行于老香港、老广州的旧时光中,而且炭火微微煮着牛杂,香气优哉游哉地冒出,汤汁慢慢浸透到食材中,吃起来更味美。
还有这两年比较火的郭铁柱老火锅,最早也是以炭火泥炉的差异化走红,配合中国风的装修场景,很出片,所以郭铁柱在社交平台上很快传播,引诸多吃货打卡。
成都的灶几老火锅,开始时以炭火和牛肉为主打,名为“灶几炭火牛肉”,餐厅的牛肉、牛杂是顾客必点菜,无论是呈现方式还是场景装饰,市井风味都十分浓厚,尤其是新鲜的牛肉倒入滚沸的炭火汤锅中,氛围感直接拉满,或许担心招牌名字有歧义,改为老火锅,少了炭火二字,少了些差异,少了牛肉二字,又少了些点单理由,但战略调整,总归有自身的考量。
炭火搭配砂锅的组合,无疑是返璞归真的一种体现,在顾客认知中,砂锅总会跟某种菜联系起来,正如一打开锅盖,期待里面有一锅美味的食物等着自己。
所以,炭炉火锅更多倾向于“有料”,诸如沙胆彪、阿润打边炉放的是牛杂、牛腩,石橄榄土鸡火锅放的是新鲜鸡块,餐创联会员单位草本味、阿吉娜放的是大块羊肉,滋补的羊肉汤配上可大快朵颐的羊肉,在冬夜吃喝一顿,颇具满足感;还有一些火锅店会放入涮牛肚,顾客吃完牛肚后再涮其他,诸如此类。
◎郭铁柱
当然,炭炉是手段,味道是精髓,“炭炉+好味道”的CP,才是拿捏吃客的主因。
如果把炭炉火锅作为一个细分品类,无疑具有很强的差异化,因为一般火锅的分类要么以地域分,如川渝火锅、粤式火锅、云贵火锅;要么以食材分,如牛肉火锅、鱼火锅、虾火锅;要么以场景分,如街坊火锅、市井火锅;还有以模式分,如自助火锅、小火锅,诸如此类,而以器皿工具分的火锅品类,极少。
但炭炉火锅本身优势又极多,像认知广,品类无须进行市场教育;再如品类具有画面感,容易让人联想古朴、怀旧、古早时光;还有口味好,炭炉小火慢炖,一点点地浸透或激发食材的味道,且砂锅瓦罐之类的器皿材质,又有导热慢保温好的特点,味道异于普通铁锅或不锈钢锅。
阿光炭火老火锅、郝阿娘鲜切牛肉自助火锅联合创始人李晓光介绍,国人使用炭炉的历史很久远,这种传统的认知已深深刻在现代人的心里,装修的时尚、摆盘的精美,配上年轻的红男绿女,炭炉火锅就会有种很强的反差感,让人忍不住拍照打卡,去分享。
◎阿光炭火老火锅
归根究底,能够让火锅更加返璞归真、更接近基因的做法,无疑更适合目前的环境。这是一种“变与不变”的较量。
当然,炭炉火锅也有一定劣势,诸如进商场受限、封闭空间的安全问题、养炭耗费人工成本等等。
炭炉火锅是思路,却非必然的出路。
最后
当下的火锅店,有新奇特的食材、多元化的场景,也有很多创新性的模式,在推着行业向前走,有些景象太过繁复花哨,乱花渐欲,就迷了人眼,以至于我们很少思考或关注本源的东西。
事物的发展,如同生物进化,变的是工具、效率、科技、外部环境,不变的则是人性、人心和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