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打响后,第一阶段的重心,就是围歼黄百韬的7兵团。

而就在黄百韬被围在碾庄后,粟裕一度曾有个大胆的计划,就是在歼灭黄百韬的同时,顺带着把邱清泉的2兵团一块给收拾了。

这个计划虽说大胆,但并非不可行,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就差那么一点便能成功。



一、邱清泉的破绽

淮海战役前夕,邱清泉曾一度离开军队。

豫东战役期间,为了达到调动敌人、相机歼敌的目的,粟裕果断把开封这座空城又丢了出来,而邱清泉不知是计,果然上当。

而等其占据开封后,又因为急于建功,带着主力往通许一带疾驰,试图追击华野三、八纵队。

但他这么一疾驰,却在不经意间与国军区寿年部拉开了距离,当时区寿年由于在睢杞一带徘徊不前,就造成了其与邱清泉兵团之间有了较大的空隙。

而这个空隙,被粟裕敏锐抓住。

之后,粟裕果断出击,成功将区寿年兵团包围并全歼,但与此同时,邱清泉却停滞不前,最终坐视区兵团覆灭。

为此,老蒋对邱清泉极为不满,先是发手令一番痛斥,称其是“与友军相处,不解围,不互救,殊堪痛恨!”,之后,老蒋仍不解恨,对邱清泉多有责骂。

在这种情况下,邱清泉自然忍不了,气愤之余,干脆借养病为由解甲归田。

但在不久后,考虑到邱清泉确实是个军事人才,老蒋出于笼络,就把其老部队第5军进行扩编为第2兵团,还任命邱清泉为兵团司令,看到老蒋如此“看重”自己,邱清泉自然高兴,当即表示愿意继续为“党国”效力。

不过,表忠心归表忠心,真到了战场上,邱清泉还是老样子。

1948年11月,黄百韬的7兵团被华野包围于碾庄,而为了救出黄百韬,老蒋严令邱清泉的2兵团、李弥的13兵团自徐州东进,以最快速度解黄百韬之危。

但在部队出动后,邱清泉却被十纵牢牢挡住,打了好几天,勉强才前进了不到20里地。

这其中,导致邱清泉前进速度缓慢的原因,一方面是十纵的顽强阻击,而另一方面,邱清泉本人不肯出死力也是一个因素。

而就在邱清泉不住抱怨老蒋催促的太紧时,却不知道他已经露出了一个很大的破绽。

邱清泉和李弥从徐州出来后,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分两个方向来救黄百韬,其中邱清泉在南,李弥则在北。

而面对国军的救援,华野早已做好了准备,因此,邱、李不出意外的分别被挡在南北两个方向。

这么一来,这两支国军就无法互相呼应,换句话说,就是分别成了“孤军”,而在战场上,孤军冒进历来是大忌,尤其是邱清泉兵团,更陷入了与十纵的苦战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粟裕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歼敌机会。

趁着十纵正在与邱清泉缠斗,再派一支部队绕到邱清泉背后,不仅可以切断其退回徐州之路,还能将其包围,这么一来,就有机会将其歼灭。

不得不说,粟裕的这个想法,可谓是相当的大胆。

要知道,那边碾庄战役还未结束,由于黄百韬拼死顽抗,加上碾庄的特殊地形与严防死守,让华野的攻坚部队打的十分辛苦。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粟裕却想到了顺手把邱清泉也给捎带了,这种做法,可谓是相当“大胆”。

不过我们都知道,粟裕用兵风格历来如此,总是能在复杂的战局中找到战机,并最终达到想要的战果,所以他既然敢这么计划,自然也是有一定把握的。

首先是兵力方面,当时除主攻碾庄的部队外,华野苏北兵团尚未投入战斗,加上长期归华野指挥的中野十一纵,足足有四个纵队的力量可以使用。

其次,邱清泉的2兵团,编制是有4个军不假,但此次出徐州时,只来了两个军多点,分别是第5军、第70军以及第十二军一部。



这其中,虽说第5军是邱清泉的看家部队,战力也相当强悍,但华野这边有4个纵队,外加牢牢挡住邱清泉的十纵,只要夹击之势一成,前后配合之下,歼灭邱清泉还是有很大可能的。

确认方案后,粟裕迅速下令,要求苏北兵团向徐州东南进发,迂回至邱清泉的背后。

按照粟裕的这个计划,那邱清泉即便是手中有主力第5军也无济于事,一旦被苏北兵团和十纵前后围住,那他的末日就到了。

但最终,粟裕的这个方案并未成功,一个老对手的出现,让粟裕不得不放弃该计划。

二、死而复生的老对手

这个老对手,正是在孟良崮战役中被歼灭的国军整编74师。

1947年5月,国军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被全歼于孟良崮,但在孟良崮战役后几个月,74师却很快“死而复生”,也就是重建了起来。

而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重建,有两个原因。

首先,74师虽说在孟良崮覆灭,但依旧有一部分老兵和军官没有成为俘虏,这些人又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在孟良崮战役结束后,战场上的漏网之鱼以及部分被俘后逃走的。

这一部分人的数量,差不多有两千余人,团级以上的军官就有好几个,而他们作为74师曾经的骨干力量,为后来的74师重建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第二种,则是在孟良崮战役前,因伤留在后方休养的,人数也差不多有两千上下,此外,74师在上孟良崮之前,由于山路陡峭,就把包括坦克营、榴弹炮营以及运输营等部队留了下来,人数基本上也有三千人。

这加起来,就是7000多人了。

还有,在孟良崮战役前的一系列战役中,由于74师也出现了不小的损失,因此就准备了三个新兵团在后方训练,准备训练完毕后投入战场。

加上这三个新兵团,差不多就是一万多人。

当然,仅仅是这些残兵而没有人组织与领导,肯定无法重建74师,但有一个74师高级军官的出现,补上了这个空缺。

这个人,正是74师的副师长邱维达。



邱维达是74师的老人,曾追随王耀武多年,所以对74师极为熟悉,而在孟良崮战役爆发前,他奉命前往南京参加受训,正因如此,他才躲过了一劫。

到了74师覆灭之后,他就被指定为重建74师的第一负责人。

也正是有了邱维达,才能把74师的残兵搜罗到了一起,毕竟他本来就是74师的除张灵甫之外级别最高的军官,因此这些残兵自然也愿意服从他的命令。

除了邱维达收拢残兵外,还有两个人的大力支持,也是74师得以重建的关键。

这两个人,正是曾担任过74师第一任、第二任军长的俞济时和王耀武,要知道74师的前身74军,是俞济时一手创建的,而74军能成为王牌主力,则是王耀武的一手调教出来的。

所以,对于74师的覆灭,这二人是相当痛心,也正是在他们的极力游说下,老蒋这才批准了重建74师。

不仅是极力游说,俞济时和王耀武还慷慨解囊,给邱维达分别送来了一个“大礼包”。

其中,俞济时把国军广东航空警备旅外加一个新兵团,打包送了过来,作为重建74师的兵力,而王耀武则是把山东警备二旅送到了邱维达手上。

有了这两个旅,加上搜罗的残兵,重建后的74师,就有了三个旅近三万人的兵力。

虽说重建之后,74师的战力比不上从前,但毕竟还有不少老兵和军官,所以整体战力还是相当可观的。

比如在济南战役期间,王耀武调来了74师的7个连防守济南商埠一带,就给华野三纵造成了极大麻烦。

正是这个死而复生且十分难缠的老对手出现,破坏了粟裕的计划。



三、潘塘遭遇

其实在最开始,74师只是国军的预备队,杜聿明和刘峙并没有打算让其投入战斗。

但由于邱、李两兵团救援黄百韬不利,前进速度也极为缓慢,杜聿明在老蒋的压力之下,只得让74师上场了。

而当时杜聿明的计划,与粟裕几乎是如出一辙。

杜聿明想的是,把驻防在九里山一带的74师调往潘塘镇,然后让其迂回至正在阻击邱清泉的华野十纵背后,这样就能与邱清泉形成夹击之势,最终合力之下击败华野阻击部队,达到救援黄百韬的目的。

也就是说,杜聿明的计划同样是抄后路。

带着同样的目的,74师开始出发,而在出发后不久,便与苏北兵团遭遇,不过在最开始,苏北兵团并不知道撞上的是74师,同样的,74师也不知道对面居然有华野的四个纵队。

但在弄清楚对面是谁后,双方迅速展开激战。

而在战斗最初,尽管苏北兵团知道对面是74师,却丝毫不惧,打的极为英勇,甚至一度把74师打的龟缩在镇内不敢露头。

在这种情况下,邱清泉急了。

他太清楚74师对他意味着什么,如果74师被歼灭的话,那么自己别说救援黄百韬了,回徐州也别想了,甚至还会被就地歼灭。

所以,此时邱清泉的脑子里,哪里还顾得上黄百韬死活?自己先活下去再说吧。

于是,邱清泉毫不犹豫的把用来突破十纵防线的部队撤了回来,并用汽车运到潘塘,要求务必救出74师。

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敌人的兵力正在不断增强,且求生意志强烈,所以,苏北兵团再想完成最初的计划已经是不现实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粟裕下令,苏北兵团脱离与敌军的接触,主动撤出战斗。



这便是潘塘镇战役,此战虽说最终无奈放弃,且没有达到既定目标,但并不代表粟裕计划有疏漏,作为一个全局的指挥者,放和收之间的取与舍,才是最能彰显指挥者水平的问题,而这一点,粟裕的做法十分正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