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孟良崮战役中,我军取得了辉煌胜利,成功将敌军精锐74师全数歼灭,战果显著。
战后,粟裕审视新形势,发现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陈毅知情后,坚决表示,此役所俘虏之人,一个也不得遗漏,必须严加处置。
我军俘获敌军后,常依其意愿收编或遣返。但陈毅称此战俘虏皆不赦免,这是为何?此次战争有何特殊之处?
国军中的精英部队,经过严格训练,装备精良,战斗力强,代表着国军的高水平战斗力,是国家在战争中的重要依靠力量。
这个被俘的74师是国民党王牌军之一,它于1937年成立,初名74军,由蒋介石为抗战组建,装备精良且训练有素。
队伍成立后,即投身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虽因兵力不足两战均转移,但军队在此期间得到了充分历练。
这支军队自成立起,即以装备精良、战力强劲的日军为标杆,故而国民党在各方面的投入,相较于其他军队,对该军远为丰厚。
正因如此,该军队展现出远超国民党其他部队的卓越战斗力和高效执行力。
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结果未达预期,但军队历经战火磨砺,且保家卫国的信念在此过程中愈发坚定。
显然,作为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仅凭参与的两场战役,是不足以成就其王牌地位的。
在后续的抗战中,74军近乎全程参与了国民党于抗日战场上举行的所有重大战役。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74军以勇猛作战,重创日军,赢得威名。中日实力悬殊,我方常处劣势,74军的胜利鼓舞了抗日战士,让人们看到了消灭敌人的曙光。
另外,74师师长张灵甫乃抗日时期的勇猛战将,于军中声名显赫,深得蒋介石信任与喜爱,堪称蒋之重要爱将。
抗战期间,74军在张灵甫指挥下愈发勇猛,近乎成为国民党最精锐部队,获称“抗日铁军”,令日军亦心生畏惧。
美国顾问赞誉74军道:“在中国国军之中,唯有74军具备出色的战斗力。”
74军之所以战斗力强劲,与其领导人密不可分。如第二任军长王耀武,乃抗战名将,多次正面击退敌军,正是在他的带领下,74军赢得了“铁军”的美誉。
老蒋极为重视74军,视其为麾下核心部队。至解放战争时,74军虽改编为师,但装备全为美式,3万士兵待遇居全军之首。
然而,蒋介石未曾料到,其自豪的王牌军仅三日即被我军歼灭。其爱将张灵甫,亦在与我军的交锋中不幸阵亡。
1947年,国民党军队于山东集结完毕,预示着一场大型激战在所难免,但我方对于战争起因、具体时间以及进攻方式等关键信息,仍缺乏确切情报。
我们虽已备战就绪,但毛主席电令粟裕暂勿行动,需耐心等待,观察国民党方面的动态变化。
不出所料,国民党很快便按捺不住,采取了行动。
五月初,张灵甫获令,率74师前往孟良崮。该地地形错综复杂,利于防守。攻克后,协同外围十师,足以应对我军于华东之兵力。
他们意图借此诱使华东野战军进入孟良崮,意图围歼华东军于该地,以削弱我军整体实力,从而改变战争态势。
孟良崮地区战略地位显著,乃山东战事的关键交通枢纽,对整个区域的战争具有极其重要的交通意义。
因此,我方与国民党方均对此战高度重视。国民党为求胜,派出45万兵力,其中包括精锐的74师,足见其对此战必胜的决心。
鉴于国民党方面颇为重视,我方亦不敢懈怠,此役务必夺取孟良崮这一战略要地。
华东野战军当时仅27万,面对数倍之敌及众多美式重装备,装备与人数均处劣势,我军将如何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成为关键问题。
面对这场异常艰巨的战争,解放军毫不畏惧。自成立起,我们屡创以寡敌众的战绩,无论是对抗日军还是装备优势的国军,均有信心取得胜利。
孟良崮一战,是我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通过精妙的战术布局和英勇的战士们的不懈奋战,最终成功击溃敌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粟裕细致分析了张灵甫的部队战术,发现其意图是围困华东野战军,进而实施歼灭。
鉴于张灵甫欲围困我军,我们可采取反制措施,同样围困其七十师。
粟裕先遣第一、八纵队潜入74师两翼。蒋介石虽在两侧部署大军护卫,但张灵甫自恃高傲,与友军关系平平,致其间隙渐大,两队未能紧密配合。
粟裕即刻调遣部队穿插至14师两翼,切断其外围支援,并令第六纵队星夜奔赴垛庄,此地乃74师撤退必经之路,决心围而歼之,断其退路,使其无处可逃。
张灵甫始料未及,他原本策划用以对付华东野战军的策略,最终却意外地反噬其身。
对于国军在外围的部署,我军已有所掌握,仅派遣两纵队难以有效阻拦,仅能勉强拖延其支援部队到达的时间。
故需在增援部队突破我军包围前,迅速攻占孟良崮,否则一旦增援抵达,我方将陷被动,战场形势转劣。
张灵甫经一日猛攻后,觉敌军攻势猛烈,欲暂撤。但欲行之时,方觉四周已被解放军围困,且增援部队遥不可及。
张灵甫无奈之下,只得率部向山上进发,同时持续向周遭的部队发出求援信号。
侧翼部队距离尚远,需数日方能抵达,而这数日间,解放军足以将其部队彻底击溃。
孟良崮战役在我军三天三夜激战后结束,未待支援部队抵达,我军虽损失惨重,但仍歼灭敌军3.2万,俘虏6000余人,并击毙主将张灵甫,全胜告终。
此战不仅歼灭了敌军王牌,更重创蒋介石势力,使其丧失华东战场主动权,极大增强我军战场优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战争中,我们取得了显著成就,缴获颇丰:长短枪7000余支,轻重机枪近千斤,冲锋枪2000多把,各式炮弹上百门,极大满足了军队武器需求。
在缴获的战利品中,我们发现枪支炮弹虽多,弹药却几近匮乏。这表明74师在这场战役中抱定了决心,誓要打到最后一颗子弹方肯罢休。
尽管74师全力奋战,但其命运已定。按常理,此战该师伤亡逾3.2万人,除去阵亡者,应俘获众多士兵。
俘虏人数仅数千,与常理不符,情报处迅速警觉并上报粟裕。粟裕高度重视,预感战争存有其他隐患,随即派遣部队侦查附近山谷。
技术科细致侦查后,于山谷中发现微弱电报信号,确认非我方所发,疑为潜藏国军残兵向外求救。此信号暗示其可能图谋反攻,对我军构成威胁,需尽快清除。
他命令战士们继续统计俘虏与物资,同时秘密派遣人员探查附近山谷,最终在孟良崮与雕窝间的山谷发现大批残兵,人数众多,预估在五千至一万之间。
粟裕迅速指挥部队隐匿于残兵周遭,准备将其一网打尽。
然而,此次战争的彻底结束并非仅在于歼灭残兵,因为俘虏们的异样引起了他们的注意,预示着事情尚未完结。
陈毅的目光锐利而深邃,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展现出他独特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使他在众多场合下都能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
国军精锐74师全军覆没,陈毅严令不得留任何俘虏,何故?
在与国民党战争中,对待俘虏我们一贯优待,通常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询问其是否愿意归顺我军,若愿意,则给予其归顺机会。
若不愿加入我军,我们将对其进行教育,并发放路费助其返乡。对待俘虏,我们不打不骂,不掠夺财物,而是给予应有的尊重。
74师深知我军对俘虏的政策,料想解放军会按惯例行事。然而,陈毅却下令出乎他们意料:“74师的俘虏,全部扣留,不得释放。”
74师的俘虏有别于其他国军,他们多非自愿入伍,乃是“抓壮丁”所致,多数士兵对国民党军队并无衷心,更非真心拥戴蒋介石。
74师多为黄埔军校出身,乃蒋介石嫡系,对其忠诚度极高。若将其释放,难以确保他们不会卷土重来,再次与我军交战。
再者,74师因抗日战功显赫,获称“抗日铁军”,士兵精锐,战力超群,若使其重返战场,将对我军后续作战构成重大隐患。
对待这批不释放的国军需谨慎,应先对战俘进行分级审查,按教官、情报人员等职责分类管理,以确保针对不同人员采取适当措施。
74军中选10名校官组成访问组,向本军人员传达我军政策。同时,召开俘虏大会,重申国家政策,激励战俘尽早坦白交代。
74师初入解放军时多有不适,但我军始终助力其适应。通过引导他们与人民多接触,使其深刻感受我军优良传统。
不仅普通士兵接受教育,俘虏的军官亦然。国军军官生活多由下属打理,而我军中有不少军官会亲自关怀战士,照料他们的生活。
要真正赢得这支部队的忠诚,仅凭当前手段不足,核心在于令其心悦诚服。故解放军常组织战俘参加座谈、辩论,共议战事。
辩论会上可见,74师的战术思想颇为先进,堪称国军翘楚。然而,无论其多么强大,终究为我军所败,这也从侧面彰显了我军的强大实力。
为激发战俘改造动力,我们设立了奖励制度,鼓励他们立功,无论大小,均记入档案,利于其日后调任与分配,提升积极性。
在解放军的积极引导下,战俘们踊跃立功,潜移默化中吸收了解放军的思想。加入解放军后,许多人展现出卓越的表现,成就斐然。
74师装备美式武器,条件顶尖,拥有众多技术人员,尤擅操作先进设备。我军虽战力强,但武器和技术人才匮乏,常缴获先进设备却无人能操作。
正当我们陷入困境之际,经改造的74师战俘自愿携带技术加入我军,这一转变极大地充实了我军的人员构成。
改造74师虽漫长艰辛,但解放军始终不离不弃。这支抗日王牌部队加入解放军后,继续以独特方式守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