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冬晖 史 洋


图为将古建筑结构拆解与舞台叙事逻辑相结合的概念图之一,崔冬晖、史洋、郭立明、刘慧贤、王茜茜、陈竞、赵文静、刘若云、肖艾朵、李心甜策划、绘制。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供图

珍贵的梁思成手稿、灵动的佛光寺东大殿、精密的斗拱……新春伊始,登上总台春晚舞台的创演秀《栋梁》以科技重现中国传统建筑之美,交织出一曲流动的建筑史诗,广受好评。短短不到4分钟的节目,如何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传统建筑历经千年积淀的辉煌?

挖掘经典,呈现中国建筑的深厚历史底蕴。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创作团队精选中国建筑史上颇具代表性的12座建筑——南禅寺、佛光寺东大殿、独乐寺观音阁、隆兴寺摩尼殿、孔庙奎文阁、奉国寺大雄殿、光岳楼、开元寺钟楼以及北京中轴线上的太和殿、祈年殿、钟楼、鼓楼。它们横跨自唐代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在类型上涵盖宫殿、寺庙、祭坛等多种建筑形式。我们将这12座建筑的立面图纸从平面转化为三维立体形态。完成立体染色后,这些三维建筑模型被置于一组多宝阁中。多宝阁,作为承载东方空间美学的经典器物,其错落有致的层次布局,巧妙诠释了中国文化中内敛含蓄的审美观念。将其与气势雄壮的传统建筑有机融合,观众仿佛可以穿越时空,漫步历史长廊。

“剖开”建筑,展现古老营造智慧。在策划中,我们引用建筑学术语“剖面”,希望“剖开”建筑,深入探究与展示其结构和内涵,并借助视效技术,对传统建筑进行从立面到剖面、再到立体的创新演绎。一方面,我们着重剖析了唐代佛光寺东大殿,按照结构逻辑对屋顶、斗拱、屋身进行拆解,展现建筑的梁柱承重逻辑,带领观众探寻其内部之美。另一方面,我们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对不同制式的斗拱进行拆解、重组、彩绘复原,彰显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斗拱通过榫卯连接,在建筑中起到承重与挑出屋檐的作用,兼具装饰性与文化寓意。在拆解和重组过程中,创作团队仔细理清斗拱中大量相互咬合的基本构件,如斗、拱、翘、昂、升,并保证其在后期视效中出现在准确的位置上。我们还依据《营造法式》选用“解绿装”还原斗拱的色彩。“解绿装”是古代建筑彩画中的一种,常用在宫殿建筑、园林建筑和部分较为讲究的民居建筑中,既有美学、文化意涵,又有保护木构架的作用。“解绿装”以土朱和青绿作为主色调。土朱色寄托着人们祈求建筑平安稳固、居住者吉祥如意的美好期许;青绿色则具有沉稳大气的视觉特性,恰好为斗拱增添一份典雅独特的韵味,使其在展现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兼具现代美学的视觉冲击力。

融入科技,彰显传统建筑文化精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堪称中国建筑文化的鲜明标识。譬如,祈年殿遵循“天圆地方”的理念,并且巧妙融合古代堪舆学里的“生气”理论,着重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丰厚的文化底蕴,宛如一把把钥匙,成为建筑叙事的理想素材。创作团队深入挖掘祈年殿的建筑特征与文化内涵,将其与舞台表演有机融合。通过“扩展现实+数字孪生”技术,表演者从演播厅现场走进三维虚拟的祈年殿中,4根龙井柱寓意四季更迭、12根金柱代表12个月、外围12根檐柱象征12时辰……一个个建筑结构在科技赋能下,勾勒出中国人的哲学观、宇宙观,更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创作团队还借助前沿技术,带领观众从虚拟的祈年殿穿越到实景的北京中轴线上,从钟鼓楼起,跨过万宁桥,沿景山一路向南,最终抵达永定门;随后又巧妙地以永定门为前景,以北京中轴线模型为背景,利用虚实融合超高清制作系统,打造无限延展的虚拟舞台空间,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栋梁”不仅是建筑的支撑,更是国家的支柱。《栋梁》既呈现了传统建筑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和灿烂学术脉络,也多方位展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顶天立地的精神。如何以多元形式、创新技术续写传统建筑之美,有待我们持续探索。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23日 08 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