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钟楼、聆听钟声是金陵中学每个师生刻在骨子和灵魂里的烙印。

作者 | 张 铭

如果问那些曾在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工作和学习过的人,这所学校留在记忆中最难忘的是什么,那回答一定是矗立在校园绿荫丛中的巍峨钟楼和钟楼里每天传出的悠扬钟声。

40年前,我首次走入钟楼。那是1985年7月,我从南京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金陵中学的前身南京第十中学工作。报到那天,我在门房师傅的指点下,走进了那时在我眼中破旧的3层小楼。进入钟楼,一楼东侧是教学处和打字室、誊印室,西侧南边是会计室,北边是学生工作处。沿楼梯上了二楼,有一间会议室和一间接待室,西北侧的办公室是校务办公室,东南侧是校长书记办公室。钟楼内每个房间都有壁炉,屋顶两侧各有一个4烟道的烟囱耸立,三楼有6间开了老虎窗的阁楼则被安排成教师宿舍。

离开小楼时,从南门出去来到南操场,当时的操场跑道还是煤渣铺成的,中间球场是绿色的草地。回首再看小楼,发现它是一幢左右对称的建筑,青砖墙、方形鱼鳞瓦,最上端是一座四方钟亭。钟亭四面是拱券敞开的大窗,当中悬置一口大钟,钟有长柄,柄一端系有长绳,贴墙穿过三楼方洞垂楼而下,在任何一层都可以敲响大钟——这便是这座小楼称为钟楼的缘由。

以钟亭为中轴线,一楼有突出的前门廊,门廊前有九级青石台阶。门廊东西两边每层各有两扇窗户,窗户是老式木质方格玻璃窗,上下两扇由绳索相连通过滑轮对拉,窗内带有一层对开的木质百叶窗。三楼屋坡斜顶左右各有一扇老虎窗,点缀在坡式屋顶、钟亭四椎顶之间,高低错落,美不胜收。

工作不久,为迎接建校100周年,钟楼进行了一次维修翻新。几年后,我先后在学生工作处和校务办公室从事宣传和校史研究工作,进入钟楼办公,对钟楼的了解也就更多了。

钟楼原名汇文书院钟楼,1891年落成,曾是19世纪末晚清时期的金陵第一高楼。随着大批传教士进入南京,他们设教堂、办学堂、传播西学,汇文书院也应运而生,书院邀请美国传教士福开森担任首任院长。福开森在南京市中心的干河沿购买了一块土地作为校园,又为汇文书院设计建造了第一幢三层钟楼。因为当时楼房尚属罕见,所以时人称之为“三层楼洋行”,此楼的兴建成为南京近代教育兴办的标志。


这幢钟楼属于美式建筑风格,下层有地下室,主体建筑为三层楼,钟塔为四层建筑,外部四面均有约1.7米的圆框,第五层为四棱台形,四面开拱窗,像个瞭望亭,是预留安装教学钟的地方。整体对称,墙面为青砖,主楼东西两间房设有壁炉和烟囱。

汇文书院大学部设博物馆、医学馆、神道馆;1890年,汇文书院设立成美馆作为中学部;1907年,南京基督书院、益智书院合并为宏育书院;1910年,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中学部改名为金陵大学附属中学,简称金陵中学。

1917年9月,钟楼屋顶发生火灾,钟楼焚毁,不久重建。钟楼重建时主体建筑为二层,原第三层改为阁楼,成为现在见到的样子。1991年,钟楼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2002年,钟楼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钟楼作为金陵大学遗址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长期是学校的行政办公楼,进出钟楼的人数不胜数,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论最初传教士身份的汇文书院院长福开森、师图尔、包文、威尔逊,还是后来的华人校长刘镜澄、刘靖夫、张坊,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数十位校长,他们都是在这幢楼里为了学校的发展、教师的生计、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把金陵中学打造成享誉全国的名校。

20世纪30年代的南京,几乎所有建筑都没有取暖设备,偏偏钟楼里装有一套可供取暖的壁炉。于是,钟楼又成了贵宾接待室——蔡元培、宗白华、徐悲鸿三人都患有或轻或重的风湿病,他们将钟楼里的聚会叫作“温暖聚会”,经常拿着平时舍不得喝的茶叶或咖啡在此畅谈,当时金陵中学兼任理化教员和实验室主任的孙明经就是他们聚会的记录员。

某一天,蔡元培说起以前在上海看过的一部美国动画短电影,大概内容是几只大雁在天上高飞,雁妈妈一边飞一边让小雁俯瞰大地,给孩子介绍看到的山川河流……说到此处,蔡元培突然来了灵感,对孙明经说:“你能不能飞到南京的天上去,从天上用你的摄影机把南京鸟瞰一番,让我们一起感受感受‘鸟瞰美学’中的南京?”


这个“奇思异想”竟然成真了。不久,孙明经登上一架蔡元培借来的直升机,从空中将南京城里里外外拍摄了一番,留下了南京最早的航拍照片——美学家宗白华也在他的美学理论中增加了“鸟瞰美学”的概念。

进入21世纪,随着校园大兴土木,新的教学楼、科学馆、体艺楼、体育馆、图书馆等建筑拔地而起,校园内建于晚清时期的东课楼、西课楼、小礼堂等旧建筑先后消逝,钟楼就成为校园内唯一的一座百年老建筑。2000年,新教师办公楼汇贤楼正式启用,钟楼内所有办公室全部迁入新楼,学校决定将校史馆迁移至钟楼,让这座百年老建筑承担起反映学校曲折发展历史的载体。


在布展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相关校史资料,了解到更多发生在钟楼的故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学校师生积极开展各种抗日救亡运动。当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的消息传来后,师生立即行动起来,多次与南京其他学校师生联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募捐活动。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钟楼的地下室曾作为藏匿和保护妇女的处所。据校友回忆,侵华日军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时,金陵中学被国际安全委员会划为难民收容所,救助了约1.5万难民。当时,校园内所有校舍都住满了难民,工友严师傅将40余名妇女藏进钟楼地下室,暗中给她们送饭送水,保护她们免遭日军蹂躏。

1949年4月22日传来消息:解放军已到下关,明天早晨要进城。校长张坊从钟楼地下室取出许多纸张、颜料、墨汁,发动学生书写“热烈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等标语——钟楼地下室也曾成为地下党和进步师生联络的地方。4月23日黎明前,学生带着糨糊上街,兵分几路去鼓楼、珠江路、新街口、中山东路等地粘贴标语。听到解放军进城的消息后,大家直奔中山北路,融进夹道欢迎的群众行列。

在钟楼成为校史馆的日子里,我接待过校友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吴敬琏,以及院士齐康、祝世宁、陈振东等人回母校的访问,接待过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参观,还接待了许许多多到学校参观交流的中外宾客,他们都感受着钟楼的悠久历史和动人故事。

为了更好地保护钟楼,学校在文物保护专家的建议下,于2008年暑期将校史馆迁出钟楼,扩大了展览的空间,充实了展览的内容,还陈列了许多校史资料实物展品。同时,校长、书记的办公室和校务办公室搬回钟楼,钟楼重新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枢纽。

直至今日,校园还不时传来悠扬的钟声。为了保护大钟,学校将大钟演奏的校歌《永为南国雄》录制成数字信号每天反复播放;而钟楼的大钟只有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迎接新年、校庆等重大日子才会奏响。


仰望钟楼、聆听钟声是金陵中学每个师生刻在骨子和灵魂里的烙印。

如今已经荣休的我,被学校返聘在校友会和校史办工作。告别了40多年的教室讲坛,我重新将钟楼当作讲坛,继续给一代代金中新学子传播130多年的校史诗篇,讲述那些发生在钟楼的传奇故事……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转发朋友圈】

来源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