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获得授权


建筑,凝固的自然交响乐

建筑,是自然的回声。

它汲取山川的巍峨,化作飞檐斗拱的灵动;它凝练江河的奔涌,成就曲径通 幽的意境;它捕捉光影的变幻,演绎虚实相生的韵律。

每一座建筑,都是自然与人文的对话,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 它承载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也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01 峨眉山“叠川”麦芽威士忌酒厂

02河北承德山谷音乐厅

03 广东水滴图书馆

01

峨眉山“叠川”麦芽威士忌酒厂

在四川峨眉山的山脚下,有一座宛如从自然中生长出来的建筑——“叠川”麦芽威士忌酒厂。


▲入口处

该建筑坐落于距离峨眉山仅 5 公里的河谷地带,一面背山、三面环水,建筑与山水紧密相连,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 酒厂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二元性——流淌于自然的山水两重。 山与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于是如恩在此哲学观念的基础上,在威士忌酒厂的设计理念中提出了如此立场: 力量存在于谦逊与简单之中,存在于对自然的尊重与深刻理解之中。


▲鸟瞰图

酒厂建筑群采取分散式布局,工业生产区域与游客中心相互呼应又各自独立 。工业生产建筑位于地块北侧,呈长方形依次排列,屋顶线随自然坡势平缓下落,层层递减,与缓坡相互平行,逐渐融入山林的梯田景观 。

而圆形的游客中心,则与长方形的工业建筑形成对比,使二者在空间上相互对话,构成了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美感。该建筑的生成形态同时也是如恩对这片古老土地的致敬。



▲游客中心

在参观路线的设计上,酒厂也独具匠心。 从入口开始,通过折线式游廊的迂回盘绕,引导着游客的脚步,逐步深入地了解威士忌的酿造过程和文化。

这种序列感的设计,不仅增加了参观的趣味性,也让游客在行走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建筑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入口处

为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也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酒厂采用了峨眉山当地回收的黏土瓦片拼贴成斜屋顶 。

这些瓦片不仅为建筑增添了一份古朴的质感,还建立起了与当地历史文化的联系。


在现代混凝土柱梁结构的支撑下,斜屋顶既符合现代建筑的功能性需求,又展现出对传统建筑形式的尊重与传承。该手法不仅体现了如恩对在地建筑的理解与诠释,亦表现了如恩对于建筑的思考:建筑在“破坏—循环—再创造”之间的无尽演变。

02

河北承德山谷音乐厅

河北承德山谷音乐厅,坐落于长城脚下的山谷中,如同一块来自远古的巨石。这座由OPEN建筑事务所的李虎和黄文菁两位建筑师精心打造的建筑,呈倒锥形,高12米 ,以一种上大下小的独特姿态,稳稳地扎根于山谷底部。


▲外立面

两位建筑师表示,这是一座由声音出发、由内而外雕刻而成的建筑,他们称之为Chapel of Sound。

希望人们可以‘看到’声音的形状,或者‘听到’寂静的声响,希望这座音乐厅可以建立人与自然的深层连接,让人们感知自然的变化与声音。使人们身处这座建筑时,可以把自己还给自然。


▲鸟瞰图

从远处眺望,它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天而降,与周围融为一体。走近细看,音乐厅的表皮由层层“岩石片”叠加而成。

实际上,这是整座建筑用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独特呈现 。这些混凝土中,骨料混合了当地富含矿物质的岩石,不仅让建筑的色泽与质感更贴近自然,还赋予了它一种古朴而厚重的气息。


▲主入口

立面分层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周围山脉的沉积岩,层层堆叠的方式,既展现了人工建造的理性与精致,又不失对自然形态的尊重与模仿 。

建筑的形态是对场地的直接回应:上大下小的倒锥形的结构,既顺应着山谷的形态,也以最小的足迹轻轻地落在山谷底部,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少。同时,它也是音乐厅内部阶梯状观众席的外在表达。


▲内部空间


建筑师们将音乐厅设定为半室内空间,在设计之初,就摒弃了常规的吸音材料和人工的舞台装饰,而是单纯依靠混凝土的造型与开孔,让声音在这里自由地折射、反射、放大、对流、环绕 ,使建筑本身成为一个发声腔体。


当音乐响起,无论是悠扬的小提琴声,还是激昂的交响乐,都能与自然的声音相互交织,使风声、鸟鸣声和树叶的沙沙声成为音乐的天然和声,为听众带来一场独一无二的听觉盛宴。

在没有人为演出的时候,这里便是大自然的专属舞台,人们在这里可以免费欣赏一场大自然的交响乐。


而音乐厅中朝向天空和山峦的开洞,不仅是建筑美学的体现,更是声学设计的关键所在。这些开洞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了严谨的声学计算,与折叠的混凝土表面形成的反声面一起,为演出呈现最佳的音响效果 。


同时,它们还将光线和风景引入空间,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大自然的四季变换,感受阳光、雨雪的轻抚。

03

广东水滴图书馆

在广东惠州双月湾的悬崖之上,有一座宛如梦幻之境的建筑 —— 滴水图书馆。 它以独特的姿态,将建筑艺术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诗与远方。


▲内部空间

滴水图书馆坐落于双月湾中央公园内一座独立突出的“半岛形”小山上,公园北高南低,北侧是丘陵和谷地,南侧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

建筑师巧妙地将建筑安置在山顶端头,利用地形高差,使其嵌入山体,背靠山丘与巨石,向南则规避了周围住宅对视线的遮挡,保证了最大的观景面,同时又减少了土方量,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


▲外立面

从高处俯瞰,滴水图书馆的造型是一个正圆与一条直线的组合,简洁而富有张力 。建筑整体为白色,走廊、长墙和屋顶的边缘强化了几何构成感。

建筑屋顶剖面呈碗形,阅读区的透明玻璃使屋顶具有一种悬浮感 。 碗状屋顶内是水池,映照着蓝天,远远望去,就像一滴晶莹剔透的水珠,卧在掉落在山头的云朵上。



水池不仅为建筑增添了戏剧性,使图书馆在另一个角度是置于水下的;夕阳西下,当人们在长墙的引导下走进建筑时,落日的余晖、晚霞倒影,又为建筑平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


进入滴水图书馆,就像是开启了一场奇妙的空间之旅。 由于建筑位于小山上,山北坡设计的曲折路径,被称为 “ 书山有径 ” ,因为 游客拾阶而上 时会 在身体的疲惫中体悟求 学之苦 。

到达山顶,笔直的走廊和长墙 “态度强硬”地将人们引向 大海和图书馆 。 读者 进入建筑的过程 也是一场重新认识自我与自然的关系的旅程。 因为读者需要 沿着室外长走廊下行,从水池下 “ 潜入 ” 图书馆 。


▲主入口

进入图书馆后首先来到的玄关,一个相对狭小的过渡空间。

紧接着左转,便进入位于建筑中部的圆形空间,这里界面朴素,充满禅意。这里是昏暗的、神秘的,为进入明亮的阅读区域提供了前导,也可用于举办小型展览或聚会 。


▲内部圆形空间

穿过暗空间的“洞口”后便会豁然开朗,这就来到了阅读区。阅读区是一个明亮的半环形空间,近270度的落地玻璃,让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入,窗外的碧空和大海也尽收眼底。


▲阅读区域

结语

每一座建筑其实都是自然的延续,因为他们的一砖一瓦都诞生于自然,所以最终也要反哺于自然。

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是对生态的敬畏,更是对生命的礼赞。让我们在这片诗意栖居的土地上,聆听自然的低语,感受建筑的呼吸,共同编织一个绿意盎然的未来。

资料引述:

1.https://www.archdaily.cn/cn/972077/

2. https://www.archdaily.cn/cn/972878/

3. ttps://www.archdaily.cn/cn/987904/

编辑姜旭

责编魏小彤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匠山行记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