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里面,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壹
很多人不明白一点,为什么咱们一直把蒋介石称作“民族罪人”,甚至是“千古罪人”。其实你要是对抗战史稍有研究,就明白这么评价老蒋并不是单纯因为国共对立的政治立场,而是这老兄咎由自取。
有个很有名的句子是,“花园口水救干旱,长沙大火送温暖”,讽刺的就是很多人口中的“蒋公”。具体啥事件咱就不多说了,百度一搜一大把。
公里公道的说,蒋介石有他的历史作用,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是从领导抗战这件事来说,他水平太洼了。也正因为他领导力的欠缺以及决策的失误,格外加重了抗战的困难。
有人估计要反驳了,蒋委员长是坚定的主战派,要没有他,当时一团散沙的中国能坚持八年抗战?
抗战坚不坚定且不说,但凡他敢对日本媾和,分分钟滚下台去。你以为国府内部老蒋一枝独秀?完全不是,不说别人,汪精卫、李宗仁整天眼睁睁的盯着他呢,后来西安事变时连何应钦都想取代他。
说到李宗仁,如果当时领导抗战的是这位广西带头大哥,可能抗战历史都要改写。毕竟李宗仁能指挥一群杂牌军打出台儿庄大捷,蒋介石事后还酸溜溜的说出“杂牌军你都能指挥?”这样的话。没办法,蒋介石自己也知道自己做不到。
至于1944年的“豫湘桂大溃败”就更不用说了,盟国反攻节节胜利、日本垂死挣扎之际,蒋委员长带着国军仍能打出这种丢人丢到全世界的仗,可想而知其领导力如何。最主要的是这场败仗对中国在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太大了,雅尔塔会议直接背着蒋介石就把中国权益给卖了。
没办法,谁让你不中用呢。
至于说到蒋介石“坚定”抗战这事,也经不住推敲。
在淞沪会战打得正激烈的时候,日本对中国抵抗如此激烈也是大出意料之外,担心陷入长期战争,曾经委托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进行居中调停。蒋介石一是寄希望于马上就要召开的“九国会议”,让列强对日本进行制裁,二是担心答应日本的条件立马会引起民意沸腾,这事就不了了之。
不过到淞沪会战惨败之后,陶德曼又说要不你们再谈谈?这时老蒋有点怂了,加上通过九国会议制裁日本的希望落空,还面临巨大的内部压力,老蒋跟陶德曼说,和日本人谈谈也未尝不可。
内部什么压力?如果说抗战爆发前,国府高层都是慷慨激昂,那随着淞沪惨败和华北的一路败退,国府内部严重分化,投降论有了相当大的市场。蒋介石这时候是压力山大。
然而日本人眼看着马上就要拿下首都南京了,拿下首都你不投降也得投降,我还跟你谈个嘚?
日本一边敷衍一边调兵遣将,分三路向南京冲去。
贰
1937年11月8日,眼看淞沪战局已经全面糜烂,回天无力,蒋介石下达了撤退命令。悲剧的是,由于撤退命令过于仓促,加上协调不力,撤退变成了大溃败。中方在淞沪会战中伤亡了30万人,其中10万都是在撤退途中发生的。
这时候谁也想不到,一个月之后,又会在南京发生同样的惨剧。
眼看着日军向南京杀过来,蒋介石召集统帅部高层开会,研究南京守还是不守?包括李宗仁、白崇禧、陈诚等人,都说南京没有要塞,坚守只会徒增伤亡,不如撤到浙皖赣,进行长期抗战。
老蒋说从军事角度上来说是这么回事,但是南京是国都,“是总理陵墓所在”,一枪不发就放弃,怎么跟国际视听和国内民意交待?
这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大力支持蒋介石的意见,大义凛然地说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岂能轻易弃守,如不牺牲几员大将,怎么对得起总理对得起最高统帅之类的豪言壮语。
这人不用说也都猜到了,就是时任军委会执行部主任的唐生智。
唐生智为啥出这风头?据猜测,当时唐生智在国府不太得志,眼看老蒋在是否守卫南京这个话题上处于少数派,为了讨好老蒋,特意站了出来。至于唐生智是不是这么想的就没人知道了。
蒋介石说你说的很好,那就定下来,守南京!那谁愿意担当这个大任呢?
包括唐生智在内,全场鸦雀无声。有人说唐生智当时逞能把这活揽了下来,并没有这回事。非但没揽,还相当逃避。
蒋介石说你们都不愿意留下来,那只能我留下来了。
唐生智前面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再不吭声就说不过去了,于是替老蒋继续解围,说抗战还得靠你主持大局,怎么能让你留下呢?我看孙元良、王敬之这些人反正也从淞沪退回来了,随便挑一个守城不很好?
蒋介石说他们资历不行,镇不住场。其实老蒋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合适人选,就是唐生智。你唐生智不是挺能说的嘛?我看你就挺合适。
开完会的第二天,蒋介石带着唐生智去了紫金山防线,那边是国军精锐教导总队的驻地,跟老唐说,你看,就这样的部队,这样的地势,守南京也不是没有希望的。
唐生智当然明白蒋介石心里的小九九,但没敢接这茬。蒋介石一看我这话说的还不够透彻?那再点拨一下:你做一个城防计划和卫戍司令的名单给我。
唐生智倒是很快把资料交上去了,但让老蒋失望的是,卫戍司令的名单里,并没有唐生智的名字。
蒋介石心说,行,你这是非要逼我打开天窗说亮话。跟唐生智说,现在我也想明白了,负责守卫南京这事,不是我,就是你,你看你选一个吧。
唐生智心里一万匹草泥马奔过。那还能说啥? 这活就顺理成章的落到了唐生智头上。
不过蒋介石也并不是特意给唐生智挖坑,还是很关照的问,说实话,你觉得守卫南京有多大把握?
唐生智说了一句,能不能守住不知道,我只能做到八个字,“临危不乱,临难不苟”。
事实证明,临危不乱倒是做到了,但是临难不苟失言了。
说到这里,简单说说唐生智的过往。这老兄在民国史上可不是无名之辈,之前是有名的反蒋派,一辈子三次倒蒋,北伐那会也是一个狠人。
当时北伐时,蒋介石带的部队打的并不怎么样,真正打的好的是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第七军,一路从镇南关打到了山海关,也一跃成为实力最大的新军阀之一。除了桂系,还崛起了一个人,就是唐生智。
唐生智属于湘军,当时湖南省长是赵恒锡,而赵恒锡的老大是吴佩孚。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唐生智应该是属于直系。
不过后来唐生智造了赵恒锡的反,接着让吴佩孚揍得找不着北。唐生智跟白崇禧是保定军校的同学,早就跟广州国民政府眉来眼去了,这时候就找广州求救,说吴佩孚欺负我,你们过来收拾他。
国民政府那边正在计划北伐,北伐路线必然要经过湖南,这不是瞌睡有人送枕头嘛,顺水推舟,北伐军一路去了湖南。
唐生智也顺理成章的加入了国民政府这个大家庭,所属部队被编为了北伐军第八军。
蒋介石说湖南这地方你熟,任命你为总指挥,把湖南拿下来。没想到唐生智直接开挂,不但拿下了湖南,捎带着把湖北也拿下了大半。
这时候唐生智就飘飘然了,心想北伐军总司令那个位置,为啥蒋介石能坐我不能坐?我比他少啥?
找到苏联人说同志们,啥叫水平?看看蒋介石在武昌打了些啥?把队伍交给我,我保证比他强。
当然苏联人没让他干。不过唐生智通过北伐实力大增,后来鲍罗廷力主把国民政府从广州搬到武汉,就是打算用唐生智压制蒋介石。
不过北伐之后唐生智的运气就过去了,先是让桂系打的稀里哗啦,后来又让蒋介石揍的满地找牙,第八军也被蒋介石改编,从此成了光杆司令,退出了军界。
说这么多咱们也看出来了,唐生智在军界并没啥地位,南京保卫战交给他,按照国军内部互相掣肘的老传统,确实是难为他了。
叁
实际上,国军从淞沪往南京败退之际,还有两道防线可以布防,一个是“吴福线”,一个是“锡澄线”。这两道防线是抗战爆发之前民国政府未雨绸缪提前修建的国防线,工事坚固,按说能派上大用场。
不过溃退的国军在通过这两条国防线时,根本就没人想到停下来布防,想的只是一路狂奔。国军指挥之混乱可见一斑。
总之,国民政府花费了无数人力物力建成的两道国防线,完全成了摆设,啥作用没起,导致日军一路追到了南京城外郊。
1937年11月20日,唐生智正式就任南京卫戍司令一职,担起了守卫南京的重任。
不过有一点,国府高层其实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从军事角度来说,南京城根本守不住,这个蒋介石也一清二楚。所以南京保卫战对国府来说,是一个政治任务而不是军事任务。
唐生智并不是现在网络上所说的一开始就打算逃跑。唐生智好歹也曾经是一方枭雄,完全不是网上说的那么没种。甚至,刚开始他是抱着殉城的想法的。
这时候留下守卫南京的高层包括士兵,每个人都是士气消沉,因为都知道留下来就代表生还的几率很小。特别是那些有门路的都提前跑路了,比如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就以治病为由跑去了湖南,这更让留守部队怨气冲天:守南京本来就是你的责任,你这跑的比谁都快,还有没有天理了!
甚至何应钦都想把实力最强的教导总团也调到后方,觉得放在南京当炮灰太可惜了。因为唐生智的强烈反对,最后才由蒋介石拍板,留下了六个团,其他炮兵、骑兵、特务团都撤到了后方。
可想而知留守部队看到这一幕幕是什么心情。
那唐生智也跟着破罐子破摔了?并没有。
他召集留守部队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汪副总裁说我们跟日本人打仗是要打败仗的,中日实力悬殊这个谁不知道?但是明知道打败仗就不打了?不但要打,而且越败越打,总有一天会打败日本人。蒋委员长说了,只要我们坚守三个月,他就会带兵反攻,让我说三个月太短了,我们要坚守六个月!你们说,是保命要紧,还是守城要紧?
这一下子把大家的精气神提上来了,都大呼守城要紧。
唐生智当然知道守卫南京九死一生,他私下跟执行部的同僚们说,我是守城主官,南京失守我也不打算苟活,要跟南京共存亡。至于你们就没啥必要了,万一城破你们就赶紧突围。
他这么一说,更是激起了众人的同仇敌忾之心。一级上将都打算殉城,我们独自逃命还是人吗?
当然唐生智也不只是说好听的,实际的也做了。提前给教导总队发了三个月军饷,把家眷和安家费都提前送到后方。
唐生智的这一系列做法,切切实实的激起了留守众人的士气。也就是说,在南京保卫战开打之前,包括开打之后,包括唐生智在内,都是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必死之心的。
有人该说了,唐生智恨人就恨人在这地方,把众人都鼓动起来了,最后自己溜了。事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咱们下文慢慢说。
唐生智是保定军校毕业生,北伐那会也是一代名将,军事还是懂的。除了鼓动士气之外,他还做了一些军事上的部署。
他让教导总队这支精锐负责紫金山的防守,紫金山是南京的制高点,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这支中央军的精锐也确实没有辜负期望,一直到南京即将失陷,紫金山仍牢牢地掌握在国军手里。
又安排宋希濂的第三十六世师守着下关码头,这是防止国军逃跑的,毕竟守卫南京的各支部队有中央军,也有各地方的杂牌军。加上都是刚从淞沪战场上退下来,士气低落,发生怯敌逃跑的事也不是不可能。
然后让各支部队把手里的船都交出来,由宋希濂统一管理。有人说唐生智给自己预留了逃命的船,而把其他船只都毁掉,造成了最后撤退时没有船只而造成惨剧,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实际上,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士兵的死战决心,唐生智这个背水一战的做法,并没啥大问题。
然而,前文也说了,唐生智只是临时上位,和各支部队都没啥渊源,对部队并没有绝对的领导力和控制权。收船命令是发了,但最后真正有船的部队并没有交,唐生智也无可奈何。
肆
12月1日,南京保卫战由空战开始。这时候民国空军基本已在淞沪战场损失殆尽,负责对日空战的主力是苏联志愿空军。然而很快苏联空军就发挥不了作用了,因为三天后机场就被日军占领了。
12月3日,南京外围阵地开始打起。仅仅4天,